。
另外中國還要的一塊土地就是濟州島,濟州島是朝鮮半島最大的島嶼,也是黃海和東海的分界線,是一個海上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只要控制了這裡,就能夠同時影響朝鮮和日本兩個國家,中國志在必得。
除了這兩處劃入中國之外,朝鮮的仁川和釜山港也要租借給中國充當軍事基地。中國的意志不是任何人能夠改變的,喬宇做出了這個決定之後,就著手驅逐朝鮮人,並且將新劃入的土地定名為樂浪省。
當然中國也不能吃相太難看,喬宇也提出了對朝鮮的補償,那就是將日本的對馬島和九州島劃入朝鮮管轄,補償朝鮮在領土上的損失。這個提議看起來很不錯,但是卻是包藏禍心,朝鮮人只要敢接下日本的兩個島嶼,這兩國從此之後就會成為永久的敵人,絕對沒有任何緩和的餘地,只能死磕,而中國就可以坐山觀虎鬥。
其實喬宇也考慮過是不是將日本和朝鮮都吞併下來,後來喬宇又否定了這個看法,吞併立國幾千年的國家難度太大。而且從地緣政治學角度來看,大國之間必須要有一個緩衝區。日本和韓國就是中美在太平洋上面的緩衝區。
不然中美兩國直接在太平洋麵對面,任何一點舉動都能觸動對方的神經,引來強烈的對抗。大國就像精力過剩的孩子,而緩衝區就是玩具,有了這個玩具,大國之間的直接衝突才能大大降低。
中國的方案提出之後,金九眼見得最後的機會也要失去,頓時陷入了絕望之中,他堅決不答應,並且希望邀請美國出頭,捍衛朝鮮的獨立。
對於他的態度中國一點也不擔心,沒有了金九,還有別人願意幹呢,這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突然出現在了朝鮮人的視野之中,這個人就是金成日,在中國的宣傳之中,這個剛剛而立之年的朝鮮年輕將領是真正的英雄,在解放整個南朝鮮,擊敗日本佔領軍方面立下了赫赫戰功。
金成日的勢力在中國支援下快速膨脹,已經老朽的金九根本沒有辦法和這個年輕人抗爭,金成日很快攫取了朝鮮大權,並且毫不猶豫的同意了中國的要求。
朝鮮的問題理順清楚,對於中國發動登陸日本的戰役也是一個巨大的幫助,正在中國籌劃著最後的攻勢的時候,蘇德最後決定命運的戰役也在上演,那就是庫爾斯克戰役。
在斯大林格勒,蘇聯方面消滅了一百萬以上的德**隊,徹底穩定了戰線,並且開始了區域性反攻,奪回了失去的領土,在庫爾斯克地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
德國人發現這是一個重要的戰機,只要將突出部的蘇軍全部消滅,就能夠再度掌握戰場的主動權,為此希特勒派遣了最信任的曼施坦因擔任總指揮,而蘇聯方面的指揮官也是最優秀的將領朱可夫,可謂是針尖對麥芒的一場戰爭。
為了能夠獲得這場戰役的勝利,德國方面集中了超過兩千九百輛坦克和自行火炮,東線絕大部分的機動兵力全部都調集到了這裡,而蘇軍則擁有五千一百輛坦克,從數量對比上看,蘇聯幾乎有兩倍的優勢。
但是這卻是蘇德在裝甲力量上差距最小的一次!其實人們有個誤解,認為德國在戰爭初期能夠迅速佔領大量的蘇聯國土,取得輝煌的勝利,就順理成章的就認為德國的坦克也比蘇聯佔有優勢。
其實在開戰之初德國坦克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遠遠不敵蘇聯,三號和四號坦克都不是蘇聯人t34的對手。德國能夠取得勝利,主要是因為雙方士兵素質和戰術運用的巨大差距。而且由於德國錯估戰爭形勢,沒有施行總動員令,軍火生產數量長期不足,等到德國人意識到戰爭的殘酷之後,一切已經晚了。
庫爾斯克會戰是德**工動員起來的第一場大戰,虎式坦克也大量的參戰,雙方的差距是最小的。
大戰從一開始就展現出了殘酷的一面,面對德國的虎式坦克,蘇聯的坦克根本沒有多少抵抗能力,成片成片的被擊毀,作為蘇軍的最高指揮官朱可夫此時只能慶幸自己選擇的正確,沒有盲目發動攻擊,而是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采取了防守的態勢,不然蘇聯人一定會遭到更慘重的損失。
此時的庫爾斯克戰場上最活躍的並不是坦克部隊,而是後勤保障部隊,是維修人員。其實在戰場上被擊傷的坦克多半都是能夠維修的,只要修理好,就可以再度發揮強大的戰力,因此在坦克會戰的時候會出現戰報公佈的被擊毀的數字遠遠超過雙方坦克的總數,實際上就是有些坦克經過維修之後,重新披掛上陣的結果。
在德黑蘭會議的時候,由於蘇聯人力資源損失慘重,斯大林就向喬宇提出要求,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