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單的例子,《我不是潘金蓮》馮導玩了個噱頭,做了一個突破:挖了一個圓。
圓形畫幅好看嗎?
好看,構圖非常精美。
但對這個故事的情節推動,有什麼幫助呢?
其實是沒有的。
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掩蓋範演技的尷尬。而其他的,比如偷窺感,比如猶抱琵琶的朦朧,比如影射時政的寓意,我相信都是做出“要用圓形畫幅拍”這個決定之後再給它找的理由。
馮導以前的電影沒有以攝影見長的,或者說他的電影不是像張一謀(《大紅燈籠高高掛》《三槍》)和王佳衛《東邪西毒》《花樣年華》,對攝影有更多要求。他的電影始終集中在故事,即劇情層面。
如何在固定時間裡給你講個精彩的故事。這是馮導的訴求,也是他的強項。
可惜最近幾年他的作品已經偏離了這個選項。
第一百三十二章 日常
“我總覺得,管誰叫大師,是罵這個人。你想啊,來了一個國畫大師、氣功大師……感覺都是騙子。大家怎麼叫我都行。不用標籤!只要我的我片子一出來,大家覺得:馮曉剛的?這個可以看。我覺得這個比較實惠!”
這句話是當初馮曉剛導演在宣傳《唐山大地震》的時候說過的。
估計他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這幾年各種扭捏著,就是想往大師的路子上走!
沈臨的說法沒有問題,馮曉剛距離真正的電影大師始終差了一點。
無論是他嘔心瀝血知執導的《一九四二》或者這次玩起了圓弧鏡頭的《我不是潘金蓮》。
《一九四二》他想表現的是依託戰爭背景的人們的苦難,倫、理,**心靈之間的折磨,死亡等問題。它的價值在《戰爭啟示錄》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至於《我不是潘金蓮》,說真的,跟國師二在1992年拍攝的《秋菊打官司》差不多型別,但兩者之間的差距真的很大。
隔了二十四年了!
馮曉剛如今的水平還是比不上當初的張一謀!
這也是《秋菊打官司》能拿下金獅獎,而《我不是潘金蓮》卻連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都沒能入圍的原因!
其實看網友對這兩人稱呼就知道了,張一謀國師;馮曉剛護舒寶!
說道票房,《英雄》的全球票房是多少?14億人民幣!
2002、2003年全球票房就賣出了14個億,是唯一一部獲得北美周冠軍的電影,並且是兩週冠,同時日韓票房登頂。
李安奧斯卡作品《臥虎藏龍》也沒有這麼高的票房!
算了,拿這兩人比較,總覺得有點對不起國師!
……
京城,四合院。
沈臨看著媒體對於馮曉剛的各種評價,有點蛋疼。
這次的公眾集體談論馮曉剛,應該就是沈臨開的頭。
如果不是他裝逼說什麼‘馮曉剛無限接近大師’,也就不會有這種事!
“你當時怎麼想的?”
趙莉穎盤腿坐在沙發上,看了眼沈臨,隨口問道。
“我就是實話是說了,完全沒有炒作的想法。”
“那現在怎麼辦?”
“我也不知道了!”
沈臨立刻回答,兩人一問一答,倘若有旁人進來壓根不知道這兩人在說些什麼。
“要不你發個宣告…”
才提出建議,趙莉穎立刻住了嘴。
不可取,先不說沈臨這個時候發宣告無異於火上澆油,而且沈臨肯定也不樂意。
“我發什麼申明?我又沒說錯話,就你覺得馮曉剛那樣的導演能算得上大師嗎?”
大師這個詞,算是國內對於某個行業大拿的簡稱。
單說國內的一票導演,能稱之為大導演的除了張一謀、陳愷哥、姜溫、馮曉剛外,還得加上沈臨。
但真要算大師的話,公認的只有張一謀、陳愷哥,沈臨雖然在拿獎還有票房上完全不屬於這兩位,但是資歷遠遠不夠,所以,稱不上大師。
馮曉剛獨創了馮氏喜劇,確實在商業型別片裡面獨領風騷,但也僅僅只能這樣了,一旦進入其他題材,差的就不止一星半點。
美工出身雖然給馮曉剛帶來了不同於學院派那股陳腐匠氣,但也限定了他的上限,他的審美、閱歷決定了他這輩子的最高成就或許就是世紀之交的三部曲《不見不散》《甲方乙方》《沒完沒了》
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