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1 / 4)

小說:張作霖傳 作者:古詩樂

逃出南京。後經江北浦口,乘火車北遁。楊宇霆逃出後,立即通告姜登選北撤。 當時由東北到安徽上任的旅長劉翼飛,剛到上海,就遇到孫傳芳大軍的偷襲。他在丹陽和孫軍打了幾個小時,實力不支而撤退。後部隊被打散,他化裝為僧,才躲過一劫。輾轉回到瀋陽,進見張作霖。張作霖朗聲說道:“你回來了,好極啦!聽說你化裝當和尚啦。他媽的!在江南只有你跟孫傳芳打了八個鐘頭的仗,別人他爹媽少給他裝個膽,一槍沒放,全投降了!”①說明張作霖對楊宇霆、姜登選是不滿意的,但他還是偏袒他們。 孫傳芳軍一路追擊,直達徐州,把奉軍逐出江蘇,即停了下來。奉軍退到山東境內。彼此以魯蘇邊境為界,停止戰鬥。就這樣,江蘇、安徽兩省又交給了直係軍閥。至此,浙奉戰爭結束。孫傳芳返回駐地杭州,以浙閩蘇贛皖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名義,領有長江下游五省,形成了直係軍閥的一支獨立的勢力。 21日,孫傳芳凱旋進入南京。關於楊宇霆和姜登選的敗退北歸,著名歷史學家金毓黻論道:“是時,奉軍乘勝而南,絕兗徐,逾江淮,孤軍深入,本為兵家所忌。孫傳芳方握重兵,虎視於浙西,隨時可躡奉軍之後。宇霆非不知兵,乃竟不顧一切,毅然南來就職,以為乘奉軍方張之勢,可安坐鞭笞江南也。江南士夫素輕視遼人,為宇霆所知,故峻崖岸以臨之。奉軍與江蘇軍,又主客異勢,互相猜防,傳芳從而乘之。以故蒞任曾不兩月,而呈搖搖欲墜之象。初撤上海軍,繼則南京亦不能守。遂偕鄭謙北返。傳芳不費一兵,連獲蘇皖兩省,此宇霆急切輕進之所致也。”②這個分析評價真是入木三分。&nbsp&nbsp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松齡崛起(1)

這一節,我們要著重介紹奉軍後起的將領郭松齡。因為浙奉戰後,奉軍內部爆發了人們意想不到的郭松齡倒戈反奉事件。 郭松齡,字茂宸,奉天瀋陽人,1883年生。祖籍山西省汾陽縣。其遠祖戍邊來到東北,後一支流落到瀋陽東郊魚樵寨落戶。魚樵寨現在是瀋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鄉趙家鋪村,郭松齡就誕生於此。其祖父是一位粗通文字的農民。其父名復興,字恢原。自幼苦讀,終未得志,只得在鄉鎮做私塾先生。他好學不倦,教書認真,受到學生的愛戴。郭松齡的母親是一位性情溫和、明達事理的女性。郭松齡的父母對他的影響很大,初步奠定了他為人處世的品德基礎。 郭松齡家境貧寒。他從小就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窮困生活。有時青黃不接,他們母子不得不到鄰村乞討。童年的痛苦生活在郭松齡的心裡打上了深刻的印痕,使他對貧富不均的社會非常不滿。 9歲時,他的父親回村設館授讀,郭松齡才得以入館唸書。入學前,他的父親曾經抽時給他講過啟蒙讀物。他背誦過《三字經》《百家姓》等書。入學後,他學習努力,勤奮刻苦。加之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很快就熟背下了一些儒家經典。三年的私塾生活使他具備了相當深厚的中文知識,並且練就了一筆好字。 12歲時,又逢中日甲午戰爭,遼東百姓流離失所。私塾館倒閉,家裡失去生活來源。作為長子的郭松齡提出外出做工,以貼補家用。靠親戚幫忙,找到給地主當“半拉子”的工作。所謂“半拉子”,就是隻能算半個勞力賺錢。從13歲到16歲,一干就是4年。據當地老人回憶,一提起郭松齡的名字,人們還是管他叫“郭半拉子”。 他給地主做工是實實在在的重體力勞動。後來儘管他已經做了一個整勞力的活,地主還是不給他長工錢。為了養家餬口,他只得忍氣吞聲。但在這段時間裡,他拼命學習,挑燈苦讀。讀書很雜,閱讀了很多中國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之類。後來,地主家失竊,誣陷郭松齡。郭松齡被迫辭了工,到外邊去打零工維持生活。此時,他的父親盼望兒子能有一個好前程。就在郭松齡勞動之餘,指導他學習科舉考試的有關課程。郭松齡更加刻苦攻讀,漸漸地人們發現,郭松齡已經可以為他們寫一些各種文契了,因此管他叫“農民秀才”。直到19歲,才結束了打工生活。這段苦難的人生經歷,使郭松齡產生了憎恨富人、同情窮人的愛憎分明的情感。從而,使他後來走上了革命道路。 19歲時,郭松齡的父親在城裡找到一份工作,有了收入,就不讓郭松齡打工了。利用同窗的關係,把郭松齡送進了書院學習。這個書院是瀋陽城南常王寨的董漢儒開設的。書院是高階塾館,是董漢儒私費開設的。因為他和郭松齡的父親有同窗之誼,所以免費接受郭松齡就讀。董漢儒是一位堅持操守的清末舉人,反對八股考試,提倡“致用之學”,培養“真正之才”。他經常用中國歷史上的治世文臣、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