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晚,嫋嫋秋風生”。由夏入秋,白天漸短。“遲遲”二字即寫出了這種逐漸變化的特點。用“嫋嫋”來形容秋風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傳神。然而“嫋嫋秋風”並不平和。“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芬芳的鮮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陳子昂所寫的以感慨身世及時政為主旨的組詩,共三十八首,本篇為其中的第二首。詩中以蘭若自比,寄託了個人的身世之感。陳子昂頗有政治才幹,但屢受排擠壓抑,報國無門,四十一歲為射洪縣令段簡所害。這正象秀美幽獨的蘭若,在風刀霜劍的摧殘下枯萎凋謝了。
此詩全用比興手法,詩的前半著力讚美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則是以其“幽獨空林色”比喻自己出眾的才華。後半以“白日晚”、“秋風生”寫芳華逝去,寒光威迫,充滿美人遲暮之感。“歲華”、“芳意”用語雙關,借花草之凋零,悲嘆自己的年華流逝,理想破滅,寓意悽婉,寄慨遙深。從形式上看,這首詩頗象五律,而實際上卻是一首五言古詩。它以效古為革新,繼承了阮籍《詠懷》的傳統手法,託物感懷,寄意深遠。和初唐詩壇上那些“採麗競繁”、吟風弄月之作相比,它顯得格外充實而清新,正象芬芳的蘭若,散發出誘人的清香。
(閻昭典)
感遇三十八首(其四)
感遇三十八首(其四)
陳子昂
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聞中山相,乃屬放麑翁。
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
這是《感遇詩》的第四首。詩人拈出兩則對比鮮明的歷史故事,夾敘夾議,借古諷今,抒寫自己對時事的深沉感慨。全詩質樸雄健,寄寓遙深。詩中寫了兩個歷史人物:樂羊和秦西巴。樂羊是戰國時魏國的將軍,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國。樂羊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君就把他殺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給樂羊。樂羊為了表示自己忠於魏國,就吃了一杯兒子的肉羹。魏文侯重賞了他的軍功,但是懷疑他心地殘忍,因而並不重用他。秦西巴是中山國君的侍衛。中山君孟孫到野外去打獵,得到一隻小鹿,就交給秦西巴帶回去。老母鹿一路跟著,悲鳴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中山君以為秦西巴是個忠厚慈善的人,以後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王子。
一個為了貪立軍功,居然忍心吃兒子的肉羹。骨肉之情薄到如此,這樣的人,對別人豈能有忠心呢?一個憐憫孤獸,擅自將國君的獵物放生,卻意外地提拔做王子的太傅。這樣的人,對一隻孤獸尚且有惻隱之心,何況對他的國君呢?他肯定是能忠君到底的。
現在要研究的是:陳子昂為什麼要寫這兩個歷史故事?他當時“遇”到了什麼事,因而有“感”要發呢?原來武則天為了奪取政權,殺了許多唐朝的宗室,甚至殺了太子李宏、李賢、皇孫李重潤。上行下效,滿朝文武大臣為了效忠於武則天,幹了許多自以為“大義滅親”的殘忍事。例如大臣崔宣禮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禮的外甥霍獻可卻堅決要求判處崔宣禮以死刑,頭觸殿階流血,以表示他不私其親。陳子昂對這種殘忍奸偽的政治風氣十分憤怒。但是他不便正面譴責,因而寫了這首詩。這首詩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一首詠史詩,實質上是一首針砭當時政治風氣的諷諭詩。清代陳沆《詩比興箋》說它“刺武后寵用酷吏淫刑以逞也”,是道出了作者旨意的。
(施蟄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陳子昂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樹林。
何知美人意,驕愛比黃金?
殺身炎洲裡,委羽玉堂陰,
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
豈不在遐遠?虞羅忽見尋。
多材信為累,嘆息此珍禽。
這是一首寓言詩。全詩雙關到底,句句是說鳥,也句句是寫人。
詩一開始就突出了詩的主角──羽毛赤青相雜的翡翠鳥。這種鳥生在南方,猶如詩人的出生地四川位於帝都長安的西南一樣。翡翠鳥築巢在神話中名貴的三珠樹上,猶如詩人的品格高超,不同流俗。這鳥本來自由自在,雌雄雙飛,不幸為美人所喜愛,比之於黃金一般,於是這鳥就倒黴了,猶如詩人不幸為武則天所賞識,不能不在她的統治下做官一樣。翡翠鳥為什麼會被美人喜愛呢?由於它的羽毛長得漂亮,既可以使美人的首飾臨風招展,婀娜生光,又可以使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