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2 / 4)

小說:張之洞(上卷) 作者:一意孤行

稠密,加上災情更重,故外出的人更多。當年縣城東門外有一棵老槐樹,樹幹粗得四五個人不能合抱,夏日裡樹蔭足有一畝多地大。這棵槐樹是洪洞縣的標誌。於是,離開洪洞縣的人,都在城門外這棵老槐樹下舉行一個告別儀式、,對著它叩頭灑淚,就算是向祖宗世代居住之地告別了。剛才張大人說的這句童謠,我在洪洞縣誌裡見過。”

第六章 觀摩洋技(14)

張之洞對山長說:“去年我去洪洞縣,還特地去看了這株老槐樹,它仍然枝繁葉茂,不知這株老槐樹是不是明代的那株。”

老山長說:“洪洞縣誌上說洪武、永樂年間的那棵老槐樹在正統八年老死了。過了幾年,從根部又長出一棵小槐樹來。這是老槐樹的第二代。這棵槐樹也長得很大,活了兩百來年,順治二年被雷劈死。第二年,根部同樣又長出一棵槐樹來。大人看到的就是這一棵,它已是第三代了。從順治三年算起,到現在有二百四十年,也算得上一棵高齡老樹了,據說只是比不上當年那棵老槐樹的粗大。”

“唔,唔。”張之洞連連點頭。

一直沒有開口的楊銳插言:“看來,山西是從明朝時才開始變窮的。過去讀唐詩,山西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個很美好的地方。比如斗酒學士王績的詩:‘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一幅多好的田園風光圖。”

張之洞感慨地說:“叔嶠說得不錯。《 全唐詩 》中我們山西籍的詩人很多,詩也寫得極有氣魄,應該說山西這方水土是很能養育人的。大家都知道旗亭畫壁的故事。故事中三個詩人:王之渙,王昌齡,高適,其中兩個便是我們山西人。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真是千古絕唱,後世很少有人把詩作得這樣雄健豪邁的!”

聽了這段話後,楊深秀突然來了靈感:“剛才張大人說到我們山西人的詩,我有了一個主意。今天在座的除叔嶠外,包括張大人在內,都是我們山西的才俊。今天為張大人榮升餞行,大家在一起飲酒談詩,是一件難得的事。我提議,我們每一個在座的,除老山長外,都依剛才張大人所說的掌故,講一個山西詩人的故事,然後再背一首這個詩人的代表作。講得好,我們為他鼓掌,大家同飲一杯酒;講不出的,罰他三杯冷水。”

楊銳不在其間,自然高興,忙附和:“總教習這個主意極好,山長這麼好的百年老酒,是要有這樣的詩情才能和諧的,這比酒令要強多了。”

眾士子既興致甚高,又有點擔心怕說不出來,臉上都紅撲撲的,眼中閃爍著光彩。

張之洞懂得年輕士子的心態,知道他們都有好表現的慾望,便說:“大家都說一個,最後我來評論,取第一的我有獎賞。”

見撫臺興致如此高,山長和總教習都格外高興。楊深秀說:“議是我提的,我理應第一個說。”

大家都專心致志聽他的。

“我講一個宋之問遇駱賓王的故事。”

駱賓王就是那個為李敬業起草討武則天檄的人。這篇文章把武則天罵得狗血淋頭,卻又讓武則天稱讚不已。其文之好,其才之高,可想而知。傳說討武之舉失敗後,駱賓王便不知去向了。宋之問怎麼會遇到他呢?這事可真的奇了!

“宋之問是初唐的名詩人,他是我們山西汾州人,因觸犯權貴而貶官江南。有一天,他遊杭州靈隱寺,夜晚就宿在寺裡。當夜月明如晝,四周山色極佳,引發了他的詩興,脫口而出兩句詩:‘鷲嶺鬱岧�,龍宮隱寂寥。’吟完這兩句,下面便接不上來了。他在靈隱寺庭院裡獨自徘徊,苦苦思索,就是得不到更好的續詩。這時,有個老和尚提著一盞油燈過來,準備進大殿點長明燈。見宋之問老是吟著那兩句詩,知道他是作不下去了,便走到他身邊說,我幫你接下去吧!宋之問目光懷疑地盯著老和尚:你也會作詩?老和尚說,試試看吧!他對著油燈凝思片刻,說,你看這兩句如何:‘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聽了大驚:這兩句詩既切合靈隱寺的實景,又氣勢開闊宏大,比自己的那兩句強多了。經老和尚的提示,宋之問很順利地作成一首詠靈隱寺的好詩。第二天,他再去找點長明燈的老和尚,卻找不到了。住持告訴他,昨夜的那個老和尚就是駱賓王,他一早就離開靈隱寺了。宋之問驚訝不已,心裡默默感激駱賓王的慷慨相贈。”

士子們平日讀的都是八股文,作的詩也只是闈場所用的試帖詩,其他的書讀得很少。這則載於孟棨《 本事詩 》中的故事,他們沒見過,於是都鼓掌叫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