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陽城,位於越地與西南交界之地,因漕運而興起,成為了越地有數的商貿之城。
伴隨著亂世的來臨,上陽城的戰略價值越發凸顯了出來,成為西南軍與越軍爭奪的焦點。
拿下上陽城,西南大軍就可以沿江而下,一路殺進江淮腹地,收取吳越之地。
可以說上陽城不光是越王的門戶,同樣也是吳王的門戶,只不過恰好掌控在越王手中。
這也是去歲佯攻,李牧率先伐越的根本原因。地理位置決定了從上陽城進攻,沿江而下的路線更好走。
要不然就得翻山越嶺,對著一座座要塞堅城一路強攻。別的問題都好說,關鍵還是後勤跟不上。
哪怕是高武世界,運糧還是得靠民夫。儲物戒之類的高階裝備雖然存在,但是相對大軍的消耗而言,實在是太過杯水車薪。
出於戰略價值的考慮,昔日以商貿繁榮的上陽城,此刻已然化身戰爭要塞。
為了加固城防,早在兩年前越王就開始在此修築工事。此刻的上陽城,城牆高十餘丈、寬三四丈,用一句銅牆鐵壁來容易也不為過。
如此堅固的城防,越王還嫌不夠。又花費重金請來了陣法宗師,在城牆上佈置了若干道陣法。
不光城防堅固,城內還駐紮著二十萬大軍,並且囤積了足夠大軍食用兩年的糧草,就是為了防備西南兵長期圍困。
如此充分的準備,可謂是固若金湯。可作為鎮守使的趙文戈,還是感到一陣不安。
自從吳王出兵偷襲東越之後,越王就抽調了南線的兵力,除了上陽城這種戰略要地外,別的地區駐軍人數都大幅度減少。
長期和西南軍交手,趙文戈非常明白對方的厲害。並非敵人的單兵戰鬥力多強,關鍵是敵軍沒有吃空餉。
對統兵將領而言,沒有吃空餉可並不僅僅只是代表清廉,更代表著後勤物資供應充足。
事實上,進入亂世之後吃空餉的跡象,就已經得到遏制。所有統兵將領都知道,手中的軍隊才是自己的本錢。
如果情況允許,大部分將領都希望自己手中的兵更多一些、更精銳一些,可問題是實際情況不允許。
理論上來說,越王發放的軍餉是充足的。現實卻是這個充足僅限於出庫之時的足額,半路運輸也是需要損耗的。
核定的運輸損耗,那只是理論狀態下。遭遇各種突發情況導致的損失,很多時候都沒法上報,只能自行承擔。
為了保證供應充足,虛報一些兵額吃空餉,就是最好的選擇。區別僅限於將領們膽子,膽子小抹平開銷即可,膽子大的那就可勁兒的折騰。
在這種背景之下打仗,不光要小心敵人,更要小心自己的隊友。
因為名義上的十萬大軍,實際上到位的可能只有五六萬,碰到坑禍的搞不好只有一兩萬人。
敵方五十萬大軍,我方一百萬大軍,優勢在我!
結果到了戰場上,發現敵方的五十萬大軍,那是貨真價實的五十萬大軍;自己的一百大軍,搞不好只來了三四十萬人,其中還有臨時拉開充數的。
上限好計算,但是下限那玩意兒,就沒有辦法進行估算。誰也不知道自己隊友究竟有多坑,畢竟是從大周時代過來的。
所以在之前的戰爭中,越軍一直都被西南兵壓著打。搞得統兵大將,沒有兩三倍的紙面兵力優勢,都不敢主動發起進攻。
唯一令趙文戈感到欣慰的是西南王深陷嶺南戰場,一時半會兒沒有功夫過來打秋風,可以先睡幾個安穩覺。
巡視了一番城防,正欲回家準備第二十八房小妾婚事的趙文戈,剛剛邁下城樓就聽到身後一個熟悉的聲音響起。
“將軍大事不好,南邊燃起了狼煙,怕是西南兵要打過來了。”
顧不得娶小妾的問題,趙文戈飛身一躍上了城樓,眺望著遠方燃起的狼煙。
能夠擔任上陽這種戰略重地的守將,趙文戈除了是越王的族弟外,自身的能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越王才剛剛抽調兵力離開,敵人就急匆匆的發起進攻,明顯是走漏了風聲。
大軍調動動靜太大,保密是不可能的。可那都是慢慢走漏訊息,現在這種情況明顯是有人走漏訊息。
意識到不好,趙文戈當即對部將吩咐道:“立即派出探馬查探來犯之敵的兵力,另外召集城中世家商議守之事。”
沒有提向越王求援之事,現在敵情不明,冒然求援只會打亂越王的戰略部署。
若敵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