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座享殿焚燬,並砍伐了所有的護陵松柏。
局勢如此糟糕,大臣李明睿勸崇禎遷都南下,題目就叫做“親征”。崇禎原則上同意,但又不願背上“逃天子”的罵名,想等首相陳演出來率百官勸駕,然後自己勉為其難地答應。
但陳演怕擔責任,閉口不敢談遷都。還有些不懂事的臣僚居然建議,皇帝要不願意走,可以將太子先送往南京嘛——萬一皇帝一定要堅持“國君死社稷”,太子還可以馬上繼承皇位。崇禎帝自己本是想南逃的,但給這幫人這麼一插嘴,反倒下不來臺了。朝廷上七嘴八舌爭論不休。這麼一拖延,李自成南路大軍進入河北,陸路已經走不通了。
崇禎的失誤,在於死要面子,全然不以天下大局為重。如果他自己及時南下,或者將太子送往南京,則南明的歷史,必不會是落個諸王紛爭,最後被清兵一一擊敗的下場。
也許,南明就將是另一個南宋。可惜歷史是不允許假設的。
逃既然逃不成,那就只能想辦法抵抗了。崇禎手裡此刻調得動的,只剩下駐守寧遠的吳三桂的數萬人馬。三月初,崇禎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令他緊急入衛京師。吳三桂一路磨蹭,直到十三日才走到山海關,已經完全趕不上趟了。
而吳三桂一離開,關外最後一座重鎮寧遠,就立刻被清軍佔領。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大軍進抵北京城下。
城中守軍約四萬人,但偌大的北京城,這區區四萬老弱殘兵,根本守不過來——城頭上平均三個垛口,才能分派到一個士兵。除這四萬老弱之外,還有“淨身男子”數千人協助守城——加一塊兒也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