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復出後的成就(1 / 2)

小說:DC339愛情傳奇 作者:竹之桃

《DC339愛情傳奇》最快更新 [aishu55.cc]

或許是老天的特意關注,張國榮和唐鶴德的人生實在太像情節設定精密的劇本,故事性極強,節奏極其緊湊。張國榮起初不是很懂得如何經營長久穩定的關係,但透過一次次調整,他學會了長久愛人的能力。

前期的情感發展,唐鶴德起主導作用,雖然後期也是他主導,但佔比其實有所減弱了,因為他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情感功課。如果說,前期的情感功課,主要是張國榮在惡補,唐鶴德更多時候像個導師,那麼,張國榮89封麥後,唐鶴德在繼續引導張國榮時也開始修習一種他比較缺失的能力。他的這個特點非常隱蔽,不容易被發現,因為唐鶴德太穩了,所以他的成長線總是這麼隱蔽。

正如,前文也有提過,他原本也是個leader,但是在遇到張國榮後就收起身上的張揚一樣,只因張國榮是更需要張揚的那個人。唐鶴德可以根據愛人的需求不動聲色地改變自己,潤物細無聲般,個人變化很少外顯。

原本,智者如唐鶴德能很好地在感情中轉身,但在89封麥後,唐鶴德的最後防線被打破,他被吃定了。而唐鶴德的這種行為並不是退行,而是進入了一個更高階的情感命題:相信。

“智者不入愛河”這句話現在還挺流行,貌似很有道理,但其實並不全對,因為它的正確性依賴於它所對比的層級。假設從A到D為個人智慧的由低到高層級,看不清事實的戀愛腦的處於A級,“智者不入愛河”這種說法處於B級,比A高。面對受傷的A級戀愛腦,此時對他們說“智者不入愛河”,那這句話就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對於處在C級或者同樣處在B級的人,他們本就可以做到“智者不入愛河”,而他們想要去愛一個人時有著更深刻的課題,在這種情況下對他們還說“智者不入愛河”,反而是一種落後的觀念。

智者早已經修成很強大的內心,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裡,可以自成一體,這就是為什麼不論是外部世界的權勢、金錢誘惑還是社會認可的需求都很難影響智者。他們自有自己更透徹的目光來分辨是非,這也是他們能脫離不合理的社會規訓的原因。所以,在層次B或者C裡的唐鶴德入了愛河並被張國榮吃定,不是他回到了A級,而是這是他通往D級的必經之路。

不管是佛、道,從來都不反對“愛”,相反,正道的修行人都讚美“愛”,不贊成的是“執念”。擺脫了戀愛腦,知道自愛的人來到了B級,卻也會遇到問題。不同的是,這個問題是“戀愛腦”的極端反面,那就是“拒絕投入”。也就是說,“智者不入愛河”這個境界的說法,其實是透過“拒絕投入”來讓自己不受傷,看似很機智,卻也會失去專注投入所帶來的美好感受。

透過“拒絕投入”,可以讓自己安全地處於現在的水平。但,只有專注投入,才有那種“在某一時刻,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還可以這麼好,原來自己的某一方面還可以更好”的奇妙體驗。

所以,其實“專注投入”與進入深度關係是互為因果的,專注投入的程度高低與幸福感的強烈成正比。在美好的關係中,我們總能更好地成為自己。也正是一段深度美好的關係讓我們不斷看見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於是,我們更深愛對方。在這個階段,張國榮給了唐鶴德這個機會。

回看唐鶴德的成長經歷,幼年喪母,家裡兄弟姐妹多,父親的關注有限,和張國榮一樣由保姆帶大。失去母愛,父愛較少的他同樣需要面對安全感缺失的問題。不過,和張國榮把填補這種缺失轉換到想盡快在外面找到一個家的需求不同,唐鶴德選擇了內補。透過不斷修補自己的內心空缺,讓自己的內心就能獨自形成一個世界,不需要向外求,自己就能獲得安全感,對唐鶴德來說,安全感來自他本身。即使前期他深愛張國榮,但是在89封麥之前,他依舊保留著分離意識,他的愛不依賴共生關係,是一種對自身能力的信心以及依靠自己的力量達到目標的穩定內在。

共生關係和愛有很大區別,但很多人把共生關係錯認為愛。共生關係是一種情感依賴,是一種過度的情感。在共生關係中的人,自身沒有足夠的力量處理自己內心的感受,會把情緒轉移到別人身上,並希望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來解決自己內心的衝突。

在共生關係中,認為自己才是主體,而忽視對方也有主體性,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對方的利益更重要。共生關係裡對人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才產生了情感依賴,如果對方沒有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會產生憤怒、怨恨等負面情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