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字,上課堂,堅持每一天的鍛鍊,偶爾出去吃一頓酒,這幾乎就是陳劍臣全部的生活內容。
人生很多時候,平靜才是幸福。但平靜不代表平淡,反正對於陳劍臣來說,他的日子是不可能過得很平淡的,這不,距離和魯惜約大婚的日子,剩不得幾天。
也許在天統王朝,男子結婚不算什麼,畢竟可以三妻四妾,乃至於十幾房姨太太諸如此類,換句話說,一個男人,尤其是一個有錢有勢的男人,一生大概都會結很多次婚,進很多次洞房,然而陳劍臣屬於外來人士,還無法做到那般‘一隻小蜜蜂,隨處採花中’的逍遙境界,因此,對他來說,和魯惜約結婚是大事。
其實關乎禮儀方面的準備,莫三娘和阿寶早就籌備得七七八八了,魯惜約又是單身一人,沒有父母在,這就免去了許多的環節,到了日子,請一隊儀仗,抬著轎子到對面金針齋去,把新人接過來就可以了。
成親之後,魯惜約將會關掉金針齋,全心全意的做陳劍臣的妻子━━這都是早就商議好,決定下來的事宜。
說起來,陳劍臣還挺期待那一天的,洞房花燭夜,本就為人生一大樂事。
在這段等待的時光,換了小義去保護魯惜約,嬰寧就又回到陳劍臣身邊,做那伴讀小書童的專職。
人在學院,可陳劍臣訊息並不蔽塞,近日來一連聽到不少關於屯集在城外災民的情況,說已有些騷亂的痕跡了,那宋崇擔當協管一職,暴力執法乃是家常便飯的事,對於看不過眼的災民,動輒欺辱打罵,而府衙施捨出來的飲食,粥水輕盈,可以映照出人的樣子。一大碗下來,撈不到幾粒米。
城府有糧倉,但放糧額度實在少得可憐,至於城中各方人士捐獻出來的物資,中間又不知有多少被經手的官吏貪墨了去,最後能到災民手裡的,十無一二,最後導致成千上萬的災民生活難以為繼,生存條件甚為惡劣,每到夜晚,哭聲遍野,哀氣沖天,聽得城中的居民都惻然感傷。
“公子,要不我去官府的錢庫借些錢出來散財吧。”溫善的嬰寧最是聽不到那些悽苦哀怨的哭聲,忍不住動了借官散財的意念。
第二百二十八章 會聚
嬰寧提出借‘官府錢庫’的想法終窮只能是一個想法,無法實施出來。那官府金庫護衛森然,血氣極其旺盛,還供奉有財神,一般修者很難施展法術潛入。
那財神,其實也是隸屬陰司範疇,長期受了香火,真有什麼事情發生,可不能做那泥塑木雕的死物。
一陰司顯靈大原則之一:不問善惡,只問香火。
這些天的雨水仍然很肆虐,幾乎沒有間斷過,自是大大增加了災情的嚴重性。一些低窪的鄉村地帶宛若成了澤國,而百姓們早逃了出來,或者離鄉背井,或者遷移上附近的山嶺安頓。
鑑江河邊,與筆架山遙遙相對的,有一座山峰,名曰:龜山。
其山如名,山勢平平,有一個緩緩的弧度,看上去,就像一片龜殼子。山上少樹木,多石頭,頂峰中心處建立一間小廟宇:龍王廟。
在天統王朝,如果還有什麼廟能比擬土地山神廟的規模的話,只怕就是龍王廟了。但凡大一些的河邊,以及人群集居處,都會有龍王廟的所在。
龍王廟不屬於陰司管轄,而是獨立的。
在某些古老的傳說中,天地有龍。龍則是專門負責雨水的神祗,接受百姓香火供奉久矣。每逢久旱不雨,或者久雨不止,民眾都會到龍王廟裡燒香祈福,以求龍王治水,保風調雨順。
求得多了,總會有一兩回靈驗的。至於是不是真的龍王顯靈,或為氣候不期,那就很難說得清楚了。
龍,早已成為傳說,不知道多少年沒有在凡間出現過。其蹤跡,甚至比‘神仙’還稀罕得多。
縱然如此但百姓對於龍王廟的虔誠度早已根深蒂固,很難動搖。
龜山上的這座龍王廟一向都是香火很旺盛的,廟宇固然建築得矮小,但飛簷走壁,紅牆碧瓦一應俱全。
大門兩側,聯曰:千秋歲月龍出水:百載風雲人求順。橫額:澤潤蒼生。
廟內擺設簡單,只供著一尊紅面小神像,身披紅袍,留黑鬚,煞是威猛。
這就是百姓們臆想的龍王模樣。
鑑江河在夜間決堤,水瀉千里,附近的人民百姓慌亂逃竄四散而去,這龜山的龍王廟自然就被冷落了下來。
這等時候,百姓也來不及臨時抱佛腳,再來求龍王大發慈悲,把洪水收回去。
山下洪水漫漫,猶若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