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2 / 4)

小說:如畫江山 作者:莫莫言

璃,而是選取良種,改革農田水利設施,設立嚴形峻法,以屯田校尉管理幾百個寨子的數十萬山民。大半年下來,雖然因為山地條件所限,卻是獲得了比平地上好良田仍然豐厚許多的收穫。

經此試驗,張守仁信心大增。他的夾袋中盡有後世改革農業的種種辦法舉措,只要善加利用,必收奇效。不但是小麥,還有那水稻、棉花等軍國需用的緊要農產品,亦可大舉推廣先進的辦法而善加改正。再加上那珍妮坊織法配合流傳正廣的黃道婆坊織法,只需保障吃食與衣著的產出,他就有信心養起一支百萬大軍。只可惜,那些良種與中國沒有的品種,卻仍是沒有辦法得到,只得慢慢設法。

當年秦國不過五百萬人,所用的耕具與辦法遠遠比後世落後,不過是倚靠著先進的管理辦法與明確仔細的分工,就養活了百萬大軍。張守仁以前每觀閱史書,總是感慨秦國得天下之速,簡直似如天授,待看了來自後世的許多總結之後,方知道秦國的勝利與輝煌,絕非偶然。一頭耕牛的死,居然會一直追查到縣令,罰俸之餘,還影響仕途。只有在這樣的嚴苛的法條治理下,才能將一團散沙的封閉式的農業社會,發揮到最大的效能。

提起這些耕作之事,堂中的眾將自然是全無興趣。就是伍定國,曾經擔任屯田校尉,後來又任屯田將軍,管理幾百個下屬,四處奔波,選育良種,督查農田水利,甚至哪個寨子死了牛,亦要彙報到他的案頭。只是軍人生性渴望在戰場上建立不世的武勳,象這樣的事,他一旦卸下之後,便再也不會插手其中。

此時見張守仁講到耕戰之事,想想地盤日大,管理的的民眾越發的多,以前任屯田將軍時就不勝其煩,待到此時,若是仍讓他專責此事,卻是打死也不肯幹了。

他滿臉苦笑,見旁人不敢出聲,只得向張守仁答話道:“大帥,人口變多,地盤變大,還需以專人專責,管理此事為好。最好,是單獨成立部門,以收全責全力之效。”

張守仁搖頭道:“部門越多,越辦不了事。想那蒙兀人,有大斷事官按大扎撒處理民政,有下屬各官專理馬政、軍事、宿衛,各以專職,人數甚少。每有錯漏,就是管事官的責任。大別山裡,我是沒有辦法,山路崎嶇狹窄,只是委以各屯田校尉分權,在這穎州附近,只需將民政盡委州官縣令,不宜多添部門,徒耗官帑。”

他冷笑道:“我的州縣官,還有下屬的那些輔佐官員,需得按職責踏實辦事,若是還效仿前宋和本朝的文官,在袖飄然,宛若神仙,實際的政務卻只交給小吏去辦———我就讓他們真的去做神仙!”

又見伍定國滿臉釋然,張守仁不禁失笑道:“你是我麾下一員猛將,我怎麼捨得讓你老去耕田。”

他站起身來,向眾人道:“收整部曲,安撫傷患,厚葬死者,這些是當務之急,你們立刻去做起來。”

眾將連忙躬身,向他答道:“是!”

眼見各人退出,張守仁招過一名親兵,向他令道:“去喚張仲舉來。”

那張仲舉自從被李勇唐偉二人俘獲後,憑著識得文墨,言語狡猾,心智多變,居然也在張守仁身邊,搏得一個幕僚的身份。

眾將私下裡勸諫,這種小人唯利是圖,斷然不可信任。張守仁卻是放聲大笑,向各人道:“他唯利是圖是最好不過,我一直讓他有利可圖,讓他明白我這裡才是利益最高之所在,他自然是一心為我效力。人麼,知道趨利,便知道避害啊。”

自得穎州後,張守仁建牙稱帥,地位聲勢已經與往日絕然不同。除了張仲舉這樣的實才,還有許多名士大儒、鄉野隱士等蜂然而投。

他到不重視這些滿口經義,卻很少和道變通的儒生。只是蒙兀人最瞧不起這些文官,在他們看來,這些讀書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打仗不行,做事也不行,真不知道世界上還專門有讀書為職業的人。因為這種理念,自成吉思汗起,蒙兀人一直將儒生視為下九流。就算是忽必烈興起後,重視漢族大地主與名士,卻也是絕然瞧不起純粹的儒生。故語相傳,忽必烈曾經在山東親手射了孔子像一箭,不論事情是否屬實,卻也是整個蒙兀統治階層對儒家態度的一種體現。

張守仁亦是討厭儒學的僵化與保守。只是他深知一點,在中國小農經濟的社會條件下,交通不便,資訊困難,對那些目不識丁,不知道外界訊息的農夫來說,能解讀朝廷諭令和官府黃紙的,便是那些搖頭晃腦,滿口子曰詩云的儒生。

在影響力上,不論是佛,道,均不能與儒家相比的原因,便是因此。千百年下,儒學及儒家信條的各種行為規範,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