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喬向四處張望,確定沒有人在附近之後,就鑽進灌木叢底下,撩起來獸皮褲衩,蹲下去,“嗤嗤”的噴水聲悄悄地響起。
正當小喬屙尿(小便)結束的時候,看見前面三四步遠的地方,有一層紅薯葉,長得可鮮豔了。小喬就拉好褲衩,往那一片紅薯葉走去。
估計是野生的紅薯葉,不懂紅薯葉的藤根莖是否結有紅薯。
小喬高興地扯了兩張鮮嫩的紅薯葉,放進嘴巴就咀嚼起來,一股沁人心扉的甜美味兒。小喬就將紅薯藤全部扯掉,捆綁好。然後拿起一根木棒,開始挖紅薯藤的根莖,希望有所收穫。
不多時,在一處紅薯根莖,挖出了一個像腳板一樣大小的紅薯,小喬可高興了。沉浸在喜悅當中的小喬,完全忘記了剛才螞蝗咬的疼痛,繼續挖紅薯。
等把紅薯地翻了個遍,一共挖到七隻大小不等的紅薯。
這下,小喬犯愁了。因為她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七隻紅薯。按照天獵坡部落的規定,一切獵物或者採摘回來的水果蔬菜,無論多少,都要上交糧食倉庫,再由主管的長老按照上交的量進行分配,上交者都會得到一份較多的作為獎賞。
小喬不想將這七隻難得的紅薯上交,她想著偷偷地將紅薯收藏好,改天出去打獵了,再和風巴一起分享。
看著地上捆綁好的紅薯葉藤,一絲眼光閃過。陽光般美麗的笑容再次出現於小喬的臉蛋上。
小喬將七隻紅薯塞在竹簍裡,再把紅薯葉藤綁上。她就向自己家裡走去……
忙碌了十幾天後,無論是被水淹過的稻穀,還是沒有被淹過的稻穀,統統被收割回來了。收割完稻穀,人們終於可以放鬆一會了,不再用每天起早摸黑地下田地。面朝黃泥土背向豔陽天,千百次彎腰勞作,汗水如沐浴在蒸籠中,真的是很累。
每天夜晚,族長和長老們會觀望星象,預測未來幾天的天氣,特別是第二天的陰晴與否,然後到了第二天早晨,就會吹號角,鳴銅鼓,示意人們起床把稻穀鋪開,開始新的一天曬稻穀。
曬稻穀,也是一項很累的農活。在糧食倉庫的前面,是一個大場地,人們習慣稱呼這個場地為“練武場”。叫練武場,顧名思義,是給人們練武用的。不過,練武場的功能不止這一個,到了夏收、秋收的季節,就成為曬場。
練武場,還有一些其他的作用,就是天獵坡重大節日聚集的地方。每當祭祀,或者新年,節日,人們就會在練武場聚集,參加集會活動。
這不,曬稻穀的那些日子,正遇上一年一度的七月節。“七月節”,又叫“七月半”、就是今天我們俗稱的“鬼節”。天獵坡的練武場,白天就是曬稻穀的場地,到了晚上就是七月節祭祀的場地了。
七月節,從七月十三日開始,以十四日為主,延續至二十日,是天獵坡人們一年中與新年一樣別具特色的最隆重而盛大的節日。
每一年的七月節,不管其內容有多少,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是祭祀先人和在野外的各種孤魂鬼神。
祖祖輩輩的傳言說,每當人死後都會變成鬼,並都到天上去拜見布洛陀大神,由布洛陀大神掌管。只有到了七月節,布洛陀大神才允許天上鬼們下到民間見見他們的親人。於是,每年美能達七月節,天獵坡都在忙於籌辦給鬼神祭拜的活動。
至於無家無親的“野鬼”,只能在荒野上游蕩,所以在這個時段裡,就聽說誰誰在荒山上聽到“鬼哭”,誰誰被“野鬼”推下河去做“替身託生”。這些傳言,經常會嚇得無論小孩還在大人,都不敢離開部落圍欄半步。
其實,每年七月節前後正是雨季,常常會發生山洪,因而在外面打獵或者做其他事情的人,一旦稍不注意,遭遇了山洪,也就沒有了性命。那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災害認識不足,或許懼怕神靈鬼怪,才會有那麼多的孤魂野鬼之說吧。
今年的雨季來得早,七月節那幾天都是晴空萬里,白天適合曬稻穀,晚上更加是適合集會。
七月十三那天,人們開始屠殺一頭黑水牛和幾頭長毛豬。備好七月節祭祀用的物品,還有準備足夠的糧食酒水,以備晚上狂歡。
到了七月十四那天,練武場就不曬稻穀了,因為那一天天亮之前,所以人在女巫莎美大師和族長的帶領之下,十幾個強壯青壯年扛著水牛頭和長毛豬頭,向黑麼崖浩浩蕩蕩進發。
到了黑麼崖,就在一塊小空地,有一個早已經準備好的祭壇。人們把水牛頭和長毛豬頭一字擺開,前面備好用乳泉井的泉水和上等糯米釀造的高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