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的基礎上,即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心理學家霍曼斯也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其實不止是得到的不能少於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令人們心理失去平衡。
朋友之間物質上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害怕朋友送禮時的笑臉,尤其是重禮,因為那將意味著同情或者是深厚友情的暗示。如果禮物帶給朋友的是自卑、壓抑或無法回報的沉重,那麼友誼就應該採取“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態度。
小崔是一個在校的大學生,家裡非常富裕,花起錢來也總是大手大腳。她對人很熱情,尤其是跟同學交往花錢這方面非常的大方。可是越是這樣,同學們與她的距離反而越來越遠。原來小崔喜歡把自己買回來又不喜歡的新衣服送給別人,每次都說:“這是新的,我都沒穿過,就是不喜歡了,這衣服買的時候可貴了呢”,你不要吧,她會說你瞧不起她,要了吧,三四百元的東西得欠多大的人情呀。這個人情還不回去,自己會覺得欠她點什麼,還了吧,對於一個在校生來說是無法承受的。因此同學們都懼怕與小崔過近的交往。
人際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融洽、密切。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留有餘地,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虹橋書吧。
第68節:第六章 交友禁忌(9)
我們做事時應當適當地保持距離,留有餘地,因為彼此心靈都需要一點空間。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讓彼此自由暢快地呼吸,給對方喘息的機會,才不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
給人好處切莫自居
給人好處切莫自居,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這樣會給朋友的心理造成一種壓力,兩個人的關係也會因此而產生變質的可能。
朋友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當對方有困難時,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會使對方備感溫暖。而有時候恰如其分地請求對方幫助,還會加深朋友之間的友情。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寬容的,有吝嗇的,有豪爽的,有狹隘的,但是,對於給別人一種小惠,卻人人都很樂意;而對於那些自稱不願求人的朋友,卻是人人都不喜愛的。
有的人有很強的虛榮心。為朋友做了事,送了人情,等到大功告成,他便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把簡單的說成複雜的,小事說成大事,生怕人家忘了。沒有朋友會因為你不說,就會忘記你送的人情,多說反倒無益。人家可能儘快地還你一個人情,之後便敬而遠之,即使你再有能耐,朋友亦會另請高明。所以,做足了人情,給足了面子,但不要誇大其辭,最好不誇功,甚至不認賬,當然不認賬,只是你不認,並不等於朋友不清楚。因為誰都不想一輩子欠別人的人情。但願意幫助別人的良好初衷,有時並不能帶來良好的結果。人情世故的微妙有時候很耐人尋味。有這樣一則故事,具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一個貧窮的農夫向村裡的首富借錢。恰好那天首富興致很高,便爽快地答應借給他銀子,末了還大方地說:拿去開銷吧,不用還了!農夫接過錢,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家裡趕。首富衝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還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開啟院門,發現自家院內的積雪已被人掃過,連屋瓦也掃得乾乾淨淨。他讓人在村裡打聽後,得知這事是農夫乾的。這時首富明白了:給別人一份施捨,只能將別人變成乞丐。於是他前去讓農夫寫了一份借契。
事實上農夫是在用掃雪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首富向他討債極大地成全了他的尊嚴。在首富眼裡,世上無乞丐;在農夫心中,自己更不是乞丐。如果把“施恩”變成了“施捨”,一字之差,高低立見,效果卻大大的不同。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於是心懷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常常會引發反面的效果,這就是費力不討好的表現。幫了別人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