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獲取中國所需的技術。按照前商務部長呂福源的話說,“市場換技術”的內涵,就是中外合資必須建立在雙贏的基礎上,按中國的長遠利益去搞。既然中國讓出了巨大的市場,就有資格要技術、要利潤。
最早的“市場換技術”案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汽車行業。當時,基於經濟發展和公務活動所需,國家批准外貿部門進口一批數量可觀的轎車和輕卡。當時作為中汽總公司董事長的饒斌向中央提出,在花錢進口汽車的同時應該要求外方無償提供相關的技術,以促進當時資金睏乏的中國汽車產業提高製造和研發水平。在政府的支援和協調下,這一設想隨後在輕型卡車和奧迪100公務車專案上得以實現,成為“市場換技術”的雛形。
1992年,國務院經過研究,確定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方針策略,同時修改了《合資企業法》,允許外方控股並出任董事長。主要目的是透過開放國內市場引導外資企業的技術轉移,獲取國外先進技術,並透過消化吸收形成獨立自主的研發能力,從而提高我國的技術創新水平。但事與願違,由於缺乏完善的制度政策設計,加上市場內在規律使然,以“市場換技術”的良好初衷最後出現了一箇中國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市場給出去了,技術沒換回來。
2。 事與願違的結局
以汽車產業為例,儘管中國汽車目前表面上是產銷兩旺的局面,但繁榮的背後卻蘊藏著“市場讓出去了,原有技術也丟了,新的技術又不掌握” 的尷尬局面。拿上海大眾與一汽大眾來說,以前這兩家單位都有一定的汽車生產能力和一批研發隊伍,但為了引進德國大眾,就丟掉了自己的品牌,解散了研究隊伍,最後變成了真正的“依附型”的汽車工業:只能是購買一套生產線生產一批汽車,再購買一套生產線再生產一批汽車,絲毫沒有自己的技術。
儘管已經走過20年的“市場換技術”道路,90%的轎車市場已經讓給了外方,但絕大部分的合資企業還是沒有開發過像樣的新車型、新發動機,沒有能生產出一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牌。國家外國專家局原局長馬俊如曾指出:20年來,汽車製造業花費了大量金錢搞引進,並沒有換來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反而形成了依賴引進的被動局面。
業界有許多專家認為,理想中的“引進來”模型,應該是“三段式”的方法:引進外方技術-消化吸收-自主開發,日韓企業當年就是靠這種辦法發展起來的。但中國卻一直停留在第一段,一次又一次引進,第三段總是遙不可及。在汽車這樣的國家重點產業領域,中國幾乎實現了全世界最大程度的開放,但至今卻連已有的創新能力都喪失殆盡。
當然,這裡面也存在中國企業自身的問題。中國企業往往重視引進技術的投入,但不注重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而日、韓兩國企業對於消化吸收的重視程度要高許多。日、韓兩國企業在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投入比例上接近1:10,這也就是說,它們會花比引進專案費用多近10倍的錢來消化吸收,由此就形成了“引進-吸收-試製-自主創新”的良性迴圈;而中國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據統計,對技術的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比例僅為1:,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對技術的消化吸收費用平均不到引進專案費用的7%,這就導致企業最後陷入了“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深淵。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四章 變局之探(10)
應該說,“市場換技術”之所以差強人意,固然有中國企業自身的問題,但更主要的還在於跨國公司對出讓技術的態度。西方企業也非常明白其中的道理——現階段把技術轉讓給中國公司,未來會給自己培養出強勁的競爭對手來,所以它們從主觀上就不願轉讓技術,這從西門子“訂單門”事件中就完全表明出來。
“市場換技術”作為中國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實施的一個重要戰略,政府的設計初衷與苦心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希望能透過出讓市場,獲得西方的先進技術,這正是“師夷長技”的核心所在。但事實卻一次次證明,這只是一個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用市場去換技術,如果沒有配套的“引進-吸收-試製-自主創新”機制,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但什麼都得不到,還會讓自己在困境中越陷越深。中國需要尋找其他辦法來化解自己的困局。
五、變局下的出路
1。 更深的困局
中國在國門開放30年後,並沒有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百年理想,仍然還處在一個受“夷”所制的產業鏈低端位置,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