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有股老當益狀的力量感。
拍完照片,二人沿著名為:“漸入佳境”的曲廊,至*院內的萬花樓、魚樂榭、點春堂等諸景觀,繼續往南行。行至甬路盡頭猛抬頭眼前豁然一亮,一塊造型奇特的巨石聳立,該石高一丈餘,石面光滑細膩並多有洞穴、透眼和凹凸坳坎,不同凡響的巨石一派玲瓏剔透,萬竅靈通的樣子,顯示出太湖石特有的“皺、透、漏、瘦、秀”美的特點。這塊矗立於石几座上的奇石,就是相傳為宋徽宗花石綱遺物的名石:“玉玲瓏”。該石為江南著名峰石,與蘇州留園的“冠雲峰”;位於現蘇州師範學院附中原請代織造府西行宮內的“瑞雲峰”齊名,系江南三大名石之一。餘老愛慕地仰望著名石笑道:“就是這石頭,在中國演義出多少趣聞和故事,有為“生辰綱”因玩石亡了國的宋徽宗,有人稱‘石痴’的米芾為石頭舍官而且傾家蕩產。……”劉曉玩笑地:“還有石猴孫悟空,女媧煉五色石補天,還有口銜玉石而生的賈寶玉呢。”說得倆人都嘿嘿地笑了。
(上海豫園內“玉玲瓏”石供)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三十二
在中國歷史的時期有過各式各樣有關石頭的傳說,共同演義著原古先人依賴石頭,居穴砌屋、製造石斧石刀、狩獵防洪、鍛鑄銅鐵的歷程。這些無一不與石有關的歷史,表現出先人象自然祟拜、植物崇拜一樣,在他們的意識中也有山石崇拜。這種風習傳承至今仍在演義著,賞石的情結表現為中華民族對在歷史各階段,凡石的形或色或圖被人發見,均都被稱之為怪石、奇石、美石、雅石和觀賞石的美譽,表達著當時期人對山石,就是對山川,也是對大自然獨特的價值與審美取向,一種石文化現象,賞石培養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欣賞習慣。走遍大江南北的眾多人文景觀,無處不見石頭的擺設,有散放在園林中作點綴,有疊山造景的裝置,有用雕鍤、堆砌而成,製造得很精美的石盆或幾架上放置各種各式、各種類、各顏色的觀賞石頭,就如同餐桌上常講的:“無魚不成宴”、“無酒不成席”的說法,在有水就有魚的長江流域,在大江南北的各地更大的範圍,也在盛行:“無石不成景”的人居時尚。自古以來,上至皇宮、王府、官坻、寺廟、豪宅,下到尋常百姓家的庭院處、大小園林的景點前、居室、書房內,都擺設有大小不同、品質不一的各類山石。而將那種放置於盆缽中,幾座上供觀賞的獨立山石統稱之為:“石供”。石供多為奇石、名石,其中有太湖石、靈壁石、石筍、鐘乳石等供人們隨時近觀賞慕。人們往往從石頭形狀、色彩、紋理、質地、種類等方面的奇特和稀少被視為奇石或雅石,對有出處、有典故的奇石又稱之為名石。
對北京名石、奇石瞭如指掌的餘啟明,就熟知中山公園內社稷壇西門不遠處有一石雕幾座上放置的一塊石峰,為名石“青蓮朵”。相傳為南宋高宗在杭州設定的,並在石旁植有一株古梅樁,命名為“芙蓉石”,一時為天下名勝。這勝景在明代由兩位名家繪成“梅石圖”,又雕刻了“梅石碑”立傳紀念。清乾隆帝首次南巡時,發現了此奇石,便將此石運至圓明園內,命名為“青蓮朵”。1860年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劫難後存留下來。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吟將園中名石保護起來,送至將皇城內的社稷壇闢為公園後改名中山公園內。八百多年間,一塊奇石經四朝名人的輾轉弘揚,共同書寫了一段名石的歷史篇章。這段不乏世人對奇石、美石的關注與關愛的故事,餘老曾在一部奇石書的編撰中介紹過。
愛石、藏石、賞石是中華民族文化歷史上特有現象,也是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一種高層次的文化藝術享受和在精神上對山石的謨拜。在華夏幾幹年的石文化歷史演義出:“漢武帝拜啟母石,屈原佩石,陶淵明臥石,杜甫供石,白居易詠石、米芾拜石為兄”的美麗傳說。其中白居易的詠太湖石詩更是引領眾多文人詠頌,推動賞石文化的進步。他們將幹姿百態多種多彩的太湖石賞析至極致,大致分為兩類:即山形石和象形石。物件形石的偏愛多是因石型象動物而萌生,在浙江嘉興著名的南湖景區“煙雨樓”後,彼鄰清帝乾隆御筆和大家米芾書法石刻,有一座明代張姓疊石大家的園林遺作,園中以大小象形太湖石聚於一園內,構成有猿、龜、獅等造型的“動物園”為勝景。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盛名的蘇州名園獅子林,也因園內形似而有神韻如九頭並立石獅,由多孔穴山石疊石而成的獅子峰,為這建於元代的古園林賦予更多的想象與話題。
古人今人對山形石似乎更偏愛石中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洞眼和空穴,將奇形怪狀鬼斧神工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