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小說:"樹供"的傳說 作者:垃圾王

博物館的李館長,一位在中外陶瓷界頗具聲望的上海藉學者。吃罷午宴稍事休息後,餘老與劉曉在李館長陪同下來到陶器展廳參觀。博物館高大的建築共設兩層展廳,依照陶瓷文化歷史年序,陳列著自新石期的紅陶、白陶、灰陶器始各時期的陶展品,還有魏晉時宜興的青瓷,最多的是宋元時的紫砂,明清的紫砂壺及各種器具。出自宜興的紫砂器和瓷器不乏古陶器和歷代名品。李館長帶領二人草草看過就徑直引到盆缽展區,笑道:“餘先生,這就不用我講解了吧。”說著衝劉曉說:“你們的餘先生可是咱們國家古盆缽的專家呀。”餘老自然不便再麻煩老友,於是便笑道:“那你就請便吧,休息一下,這裡我們自己來吧。”並目送館長回去。

偌大的展廳裡只剩下師生二人,餘老轉身對劉曉說:“這李館長是咱們國家的紫砂器具文化專家,曾寫過一部名曰《紫玉金砂》的大部頭書,介紹幾百年來宜興製造陶器的歷史。書名形象地將紫砂器比喻為紫色的玉,泥貴如金般的珍貴。實際上好泥、好器具的價格也是這樣的,一件清中期古盆己賣到十幾萬元了。現在好的紫砂泥已經很少,象綠泥一般是見不到的,日本人偏愛綠泥,很多好盆流入日本。在我們哪些年搞*時,大量的古盆被日本人低價收走。並且日本早年己請去不少宜興師傅去傳授生產技藝,在國人的指導下已經生產出很好的盆景盆了,這就像咱們中國的景泰蘭、宣紙生產技術是經我們自己人,手把手的教會了人家,現在人家甚至已超過了我們。”餘老感慨萬千地搖著頭。說著指著展櫃中一件採用黃堆泥雕花技藝的一件呈八角園花辨狀、高一尺餘的紫砂花盆說:“這是件清早期的,你看盆的各處很圓潤,即雄厚又古樸,是件難得的上品。”劉曉隨著餘老的手指方向,在展櫃裡看到各式造型、色彩、材質的大大小小的古盆缽,其中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腰鼓形、六角和八角形、荷花形、扇形、菱形等,按高度有高盆、淺盆,顏色有紫紅、大紅、海棠紅、棗紅、硃砂紫、青藍、墨綠、鐵青、紫銅、葡萄紫、栗色、白砂、豆青、葵黃等色,其中又有光貨、素燒和帶繪畫、刻繪、篆刻、書法等多種刀刻、畫的盆表面裝飾。還有的在紫砂泥中慘入一定量粗泥等,即燒成有結晶亮點俗稱梨皮的佳品。”

餘老望著展廳內展櫃中琳琅滿目的各式古盆缽,他習慣性地嗽了一下接著說:“現在人們將一九四九年以前生產的盆缽統稱古盆,歷史上自宋時才有了專門的窯制盆缽,才有了這了火與土的產物。老子的至理名言:“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講的是以火和土製成的器皿,有用的不是壁,而是裡邊的“無”即裡面的空間,這才是器具的有用之處。而在宋朝以前多是用銅盆、香爐等替代。到明清時紫砂器達到鼎盛,主要是壺和盆器,其它做的不多。清中期以前煅燒是用柴木燒窯,要連續燒二十多小時,因此器具的色彩單一併且不均勻,造型也單調許多,盆器的邊角多是圓渾,整體成型也差,多數盆的邊沿做成自然下垂體,是因為烘燒慢而呈自然狀故梭角不很清晰而顯拙樸,但今天看確顯大度、古樸,陶瓷因為易碎不利儲存,因此傳下來的好東西並不多。後來採用煤燒窯了,溫度升得快因此燒出來的活,顏色均勻了,由於後來又應用石膏模,成型也好也快了,但是造型卻少了自然的圓潤而顯呆板了。不過後來經調泥調出了更多的顏色並借用繪畫、上釉、篆刻等手法為盆缽賦予趣味,有了文化味,也可以講是增加了藝術成分和技術含量。”劉曉急切地插話道:“那怎麼區別古盆和製造的年代呢?”餘老望著求知若渴的劉曉笑了:“這可不是一日之功,要用眼看、手摸,好的紫砂器手可以感覺到泥的砂粒分佈,再看器型、色澤,更要有對紫砂歷史知識,紫砂總共才五百多年的歷史,較瓷器比又沒著錄,可借鑑的東西太少,就全憑個人的把脈了。當然基本的方法也有,主要是看款式,看器型,看材質,看色澤。具體鑑賞是要看盆缽的細部特徵,也就是盆器點、線、面各部位,點是指角,即盆缽的各拐角處,要梭角自然、清晰;線指各邊緣,要平直劃一;那面指盆壁整體各面要光滑圓潤,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就是盆器的款式了,另外再加上用料考究,做工上乘的自然為佳品,現在一個好盆缽很難求呀。”劉曉己經聽得入了神,全然沒有看到李館長送茶水過來。李館長笑哈呵呵地衝餘老說:“看,把你弟子都講得著迷了。”

餘老笑著接過茶杯,忽然憶起了什麼,於是衝著李館長講:“你說的曹雪芹晚年在西山燒花盆,用樹根做模子制花盆的事,我曾去過北京西山的正白旗村的曹雪芹舊居處調查過,歷史太久了,空空如也。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