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小說:"樹供"的傳說 作者:垃圾王

一些仙人球、仙人掌類,借花草的養護用來佔據無為的思想,排解心中的鬱悶與生活的枯燥。草木之情感動了他,於是悄然動情地作了一首《養花詩》,我只記得其中有兩句是:“喜見幼苗天天長,園丁照管作花娘。我見花姿多嫵媚,料花見我亦情長。”從字真意切的詩文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在那個缺失文化的文化革命年代,唯有與花草樹木間的情感溝通,移情於花木的情懷讓他心有所歸。*後,老人家又用漢簡字型手書詩稿全文送我,我深知其心地配了個紫檀的好框,一直掛在外間屋。詩讓我回憶起那個時代,在萬物凋零時只要有陽光、土壤、水份,那就有綠色、有新的生命,它給人帶來生的希望與美好的憧憬。“說到這,餘老動情地喃喃自語般地低聲唸叨著,全然忘卻了身邊劉曉的感受,競自陷入無限的回味思索。

過了好一會兒,餘老又打破了靜寂,他話鋒一轉笑道:“不過,你猜猜在擁抱大樹時我還想到了什麼?”劉曉望著神經慼慼的餘老,眯著倦怠的雙眼不解地搖搖頭,餘老見狀未語先笑了:“哈哈,你猜我想到什麼,想到咱們明朝的崇禎帝,漢族的皇上,皇帝在亡國的危難之時,卻隻身從皇城裡跑出來,到了景山公園的半山坡,尋了棵古槐樹懸樹自縊了。我有時在琢磨這皇上的這自殺的作法,在今天看來有點違古人懸樑自盡的習慣,並且萬般無奈的情急之中,還跑出距皇宮紫禁城有兩裡多的地方,並攀上山半腰去尋樹,我想這其中的解釋也自然只有咱漢族皇上對樹木的情有獨鍾吧,或許也許是一種迴歸自然的心願的表現吧。要知道在明朝時期的中原地區包括華北、華中地帶的河北、河南、山西、安徽等省地還有很多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呢,那時候人與樹木與森林的依賴甚密,人的生存離不開樹木,生活無一不取之樹,也正是此超量的砍伐取材,至使如今僅剩安徽大別山區金寨縣境內天堂寨森林,最後的一片原始森林了。全是因為中國建築的木結構特點與人口增長的因素。清朝乾隆年間全中國就有四億多人口了,而且那時建造一間房子要八根柱子、十幾根梁、坨、幾十根檁條,可全是根根木頭,宏偉高大的皇宮、王府、城鄉中毗鄰的商鋪與民居那要伐多少樹,才能建成一座座的城市、村落呀。要知道,古人與樹與樹林的接觸很深,很密切,他們的衣食住行哪一樣哪一刻都離不開草木,因此樹木就成了人與自然界最直接的聯絡,最能觸手可及的東西。自古以來人視樹木為自然界賜於人類賴以生存的恩賜,與相依靠的生存條件,這其中有對生命的認識和生存與共相依依的情感,絕非單純物質的獲取,更有種篤深的、切膚的甚至是近乎頂膜崇拜的精神溝通交流。……你總記得《竹林七賢》圖吧?那畫中所表現出人在樹林間的逍遙、自在、自如的情景和心態,深切地表明古人與樹木與森林與大自然之間的至深情感與相依的關係,那種物與人融合的精神交流,帶來“無我”境界超然的精神愉悅。”

劉曉不眨眼地聆聽著餘老情神兼備令人動容的“演講”,生怕落下一字似地認真地傾聽著,思想著,競管對餘老有時會有像詩樣晦澀的話語未能全部理解,而且也不曾有過他那樣切膚至深的體會,卻也能強烈地感受到餘老詩人般的激情與性情中人的氣質,聽得入神的劉曉,感覺到在自己的內心不時地有股情緒在湧動,一種從未意識到,要珍視大自然對人恩賜的念頭,心境象天主教、基督教徒對上帝賜福感恩的虔誠。心一陣的緊縮,像是有股灰色的潛流在他心中淌過,是因為過去沒有意識到的人與自然與生俱有的情結,一種暗自懺悔的情愫擾動了他。他一時又找不出什麼樣的話由與老師交流,只是連說道:“那是大學課本里的,知道,知道。”。

夜己深,整座賓館己漸靜寂,房內也沉寂了,毫無睏乏的倆人靜靜地躺在床上,雙雙望著天花板無言地沉浸在各自遐想中。

(北京香山古松林)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二十二

餘老談及到的《竹林七賢》圖,是指多年前在江蘇南京的一個叫西善橋的地方發掘出土的晉南朝墓中的磚刻壁畫,一件在歷史、工藝、繪畫數方面都很有研究價值,非常珍貴的文物。磚雕儲存完好的畫面精美無比,而且近乎立雕的人物與植物細膩逼真,形象地描繪出雲臺山中眾多神情、形態、服飾、器具各異計程車人們,在松、柏、竹等樹種的林間,從事不同活動時的不同形態。壁畫中真切地表現出魏晉的嵇康、阮藉、山濤、王戌、向秀、劉伶、阮咸七位名士,在或蒼勁,或挺拔,或飄逸勢態,資質極美,勢態各異的林木之間休憩、遊賞時的各種傳神的姿態,從其神情兼備的形象,坦露出豐富內心世界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