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的聯絡,就只能是一個臨時的避難所,而不再是一座宏偉的城堡。
針對這樣的情況,藉助德魯克系列作品的推出,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年6月正式向全國各出版媒體發出新聞通稿,號召大家迴歸經典,閱讀經典。並以身作則,出版了這套華章經典系列,分設3個子系,即管理、金融投資和經濟。
作為管理研究戰線的一員,我為此而高興,也為受邀給該系列作序而榮幸!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的更新速度迅速提升,特別是管理知識更是日新月異,豐富多彩。我們知道,大部分自然科學的原理不會隨時間變化而失效,但因許多管理的知識與環境和管理情景有關,可能隨著時間和管理情景的變遷而失去價值。於是,人們不禁要問經典管理系列的出版是否還有現實意義?坦率地講,許多貼有流行標籤的管理理論或方法可能會因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失去現實價值,但類似於自然科學和經濟學,管理的知識也有其基本原理和經典理論,這些東西並不會隨時間而失效;另外,正由於管理有許多與情景和人有關的理論、感悟、智慧的結晶、哲學的思考,反倒會像老中醫一樣,隨歷史的積澱和經歷的豐富而發展和深化,綻放更富歷史、更真知的光彩。換句話說,不少創造經典的大師可能已經走了,但其思想和智慧還活著!不少浮華的流行概念和觀點死了,但其背後的經典還閃閃發光!在這套管理經典系列裡,我們可以追本溯源,也依然可以欣賞到對現代管理有著基礎支撐作用的管理思想、智慧和理論。
§虹§橋§書§吧§BOOK。
第25節:領導與管理(23)
管理涉及四個方面:哲學(智慧)、知識(科學)、藝術(技巧)和經驗(實務)。其中的知識又分為三類:與環境無關的普適知識(Context…free knowledge)、與環境有關的知識(Context…bounded knowledge)、特定環境下的知識(Context…specific knowledge)。科學概括了管理活動的一般規律,透過總結和提煉,將其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上升為知識,而這些知識透過學習可以掌握,所以管理的科學知識可以傳遞、流動和學習。但由於管理的大部分知識與環境和物件或管理情景(Management Context)有關,學習和應用時一定要關注與管理情景的適應性,不能簡單複製和套用;藝術則體現了管理中的個性特點,也即面對同樣的問題和環境,不同領導者和管理者可以作出不同反應,且這些反應往往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應與否,適應、協調者成功,反之則受挫或失敗。藝術很難顯性化,所以無法簡單學習,常常需要感悟和體味;而實務、手藝需要操練才能習得,強調的是管理的實踐性,管理者必須親臨實際才能體驗到管理知識的運用技巧和感悟管理的真諦、享受管理知識和藝術融合的快樂;而管理智慧依賴於哲學和思想理念上的昇華,即管理的哲學在思、在凝練和聚合。所以,管理的知識在學,管理的藝術在琢磨、感悟,管理的經驗在操練,而管理哲學在思想和昇華,但思想的基礎是學習、感悟和操練。
觀察豐富多彩的管理實踐,不難發現:有的企業家、管理者忙的焦頭爛額,被事務困擾的痛苦不堪,結果事業做得還不好;有的企業家、管理者卻顯得輕鬆自如、瀟灑飄逸、舉重若輕,而且事業紅紅火火、蒸蒸日上。是什麼使他們的行為大相徑庭,結果天壤之別?一般的回答是能力差異。我不否認人和人之間的能力差別,但更想強調能力背後的心態、思維方式、理念問題,即怎樣看待管理?怎樣面對問題?怎樣定位人生?管理因與人有關,始終處於一種動態的競爭和博弈的環境下,因而管理永遠都是複雜和富於挑戰的活動。要做好管理,成為優秀的企業家和管理者,除了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許多素質和技能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管理的熱情,即首先要熱愛管理,將管理視作為自己生存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去體驗管理和享受管理;其次,管理永遠與問題和挑戰相伴。我經常講,沒有一個企業或單位沒有問題,管理問題就像海邊的礁石,企業執行狀況良好時,問題被掩蓋了,企業執行狀況惡化時,所有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實際上漲潮時最容易解決問題,但此時也最容易忽視問題,等退潮時問題都出來了,解決問題的最好時機也過去了。面對管理問題,高手似乎總能抓住少數幾個關鍵問題,顯得舉重若輕,大量小問題也會隨著大問題的解決而消失。但低手卻經常認認真真面對所有問題,深陷問題網中,結果耽誤了大事;另外,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