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結構化,就可以將之裝入計算機執行。因此,我們發現,流程搞得好的企業,資訊化也搞得好。流程搞不好,資訊化要麼走不動,要麼就停留在表面。
能固化則固化
席酉民:在流程方面,我們首先要決定做什麼事情,然後知道這件事情怎麼做。怎麼做事情,可能是事先定的,也可能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動態學的。
很多東西事先設計不了,它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比如說研發,不可能事先有很多想法,然後將整個活動過程都設計出來。研發允許柔性、創造性、個人發揮。所以,我們只能設計環節,然後在環節中給人留下一個很大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本身多大,設計不了。
另外,即使設計了戰略目標,但總有人不願意朝著戰略目標走,這又必須有激勵政策和控制策略。換句話說,設計可以對準,或很難對準時也可以知道大體的方向,但對對不準的人或部門,或者是沒有動力去對準的人和部門,還是需要激勵和調控。
強調流程,是強調過程的剛性,但強調激勵,又是強調柔性。這就有一個問題。科學的基於過程的管理,和基於人的管理怎麼結合?因為科學的過程有些可設計,有些不能設計,有些設計了也未必做得到。如何將人的激勵和科學的設計有機結合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張新國:這就是作業(Activity)與流程(Process)的不同層面。流程的下一層是作業。流程必須設計得一樣,而具體的作業活動,則可允許個人創造性發揮。
現在的知識管理界,就在試圖將知識管理和流程管理相結合。人們常常以為知識勞動者天天在創新,其實不是這樣。知識勞動者60%~80%的勞動也是重複的,雖然這個問題直到今天才被談論。既然有60%~80%都在重複,為什麼不將這60%~80%固定下來,在剩下的20%~40%裡創新?為了那20%~40%,讓全部活動都從頭做起,代價未免太高。
蟲工木橋◇BOOK。◇歡◇迎訪◇問◇
第71節:企業與管理(37)
所以,我們必須統一。我們的科學研究,也是先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然後,基於假設提出原理,最後再驗證原理,這是科學研究的正規化。工程研發也是如此。研發無非就兩種模式:需求拉動與技術推動。一種是發現了需求,然後倒推,如何滿足該需求;一種是技術推動,發現一個新原理,將之琢磨出來,看它能幹什麼。企業的大多數研發最後實際上是需求牽引與技術推動的碰撞和結合。這兩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到幾種相對來說比較共同的東西,將之固定下來。這種相對固定是在一個階段。但是它和法律一樣,這一輪沒更改以前,人人都要照它做。一旦它被更改,就按照新的流程執行。所以,流程本身並不排除靈活性和柔性,流程與IT的結合就是提高應變的靈活性。
流程的重點是,如何讓更多的能夠被結構化,能夠共享和反覆使用的部分儘可能的結構化。否則的話,就不能共享和反覆使用。現代組織慢就慢在這裡,固化下來的共享的東西太少,而隨意隨人的部分太多。
模組化本身,就是一種基於設計流程的固化。流程模組化之後,因為介面設計得非常清晰,所以組織的業務很容易重構和外包。如果介面不清晰,即使將之外包了,拿回來還是對接不上去。所以流程就需要這樣,流程內部的活動供人們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而活動和活動之間的連線必須標準。也就是說,組織可以設計成多個模組,但所有這些服務模組的介面都應當標準化。只要介面標準化,就很容易被整合和被重構。
這就好比變形金剛。變形金剛渾身都是模組。小方塊的馬賽克可以構成任何圖形,只要元素足夠小。組織裡標準的核心業務元素究竟是什麼?就是橫向設計、研發、製作、銷售、服務,縱向指揮、控制、監控。只要把這兩個結合起來,所有的業務都能在這裡找到位置,而且很容易複製。關鍵是什麼?介面標準和通訊協議。所謂介面要標準在組織管理裡我認為就是價值觀要統一,語言要統一,方法要統一,流程要統一,而且激勵機制要跟上,不能跟員工講一套,激勵機制是另一套。
Cell就是對某一項產品和業務流程的封裝
張新國:最近十年出現的管理理念Cell Management(細胞管理)在中國並沒有很好地實現。但是,你到西方企業去看,到處都是Cell Management。Cell(細胞)就是對職能的一個更改,職能是將做同樣事情的人放在一起組成一個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