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逆料。
尤其變亂波及華北時,我國應以保護滿洲鐵路為名,單獨加強該當面之守備,同時也應有向華北協同出兵之決心。
在向華北及長江方面協同出兵之際,有必要先於列強向白河口、長江口占據有利之根據地。證之以往之經驗,我國在此場合,常常落後於列強,痛感有失機宜。茲既料定事變之發生,則有必要先以海軍力量置於要地,以資應變,從而採取先發制人之手段。有關海軍聯絡需於事先研究之事項,望速示知,特此奉達。
第一章 三場奇怪的戰爭·三個狼狽的軍閥(8)
日軍參謀總長還於當天派古川巖太郎中佐前往南京,與在漢口、上海、廣州的陸軍武官聯絡,要求他們收集華中、華南的情報。另派大尉高橋小藤治到上海調查水運情況,以備向漢口附近派兵。
16日,日本外相內田康哉致電日駐清公使,日本政府打算透過民間渠道向清廷提供武器裝備,要他以巧妙措詞與攝政王載灃秘密聯絡:
帝國政府顧念清國政府###革命軍,迫切需要購入槍炮彈藥,為使本國商人從事上述供應,決定給與充分協助,並已採取各種措施做好準備。
帝國政府給與清國政府如此援助,自應擔負重大責任。此情倘有洩漏,革命軍自不待言,即直接或間接與此有關者,將一致對帝國抱有惡感,或加害帝國臣民,或抑制我國商品,或以其他方法對我洩恨,均所難料,對帝國將極為不利。為此,必須事先有所準備。
還要他趁機對載灃等灌輸日本對清廷的一貫“友情”:
帝國敢於冒巨大危險,採取如此措施,純系出自對清國政府之特別好意,以及維持東亞大局之需要,別無他意。
於此,貴官應迅速以適當方法,採取措施,使清國政府及攝政王充分理解我上述衷曲。
貴官並應藉此機會向清國政府指出:清國官民對待帝國之態度,一向失之公允。且須說明彼等不瞭解由於大戰役(注:指日俄戰爭)之結果所造成滿洲之現狀,從而以我為侵略者,動輒企圖損害、摧毀我正當之地位。實則帝國政府對清國政府不僅一貫持有最深厚之同情,且能體現於事實。如此次採取之措施,恰為證明上述事實之一例。清國政府由此當至帝國政府平日所述衷曲絕非空談。切望翻然消除過去之誤解,兩國互相信賴,努力維持東亞大局。務希向對方申明此意。
10月17、18日,駐漢口各國使館先後宣佈中立。24日的日本第二次西園寺內閣會議,仍決定採取“扶植清廷和維持滿洲現狀”的政策,並得到了###們的支援。【日本政體中存在內閣、天皇和###三大機制,其中都涉及到軍方,甚至以軍方背景為主導。】
由於革命形勢急劇變化,日本逐漸將其“維持滿洲現狀”的政策,定位為促使滿蒙獨立。
1911年底,日本政府和軍部已透過肅清王的顧問、神龍會首領川島浪速等提供的情報,預感到這種可能性,決定趁機促使滿蒙獨立。
日軍參謀本部向滿洲、內蒙、華北地區派出參謀軍官多人,組成一個“特別任務班”,前往蒐集軍政情報,並向華中、華南派遣了幾名。
1月29日,由川島浪速出面,與蒙古喀喇沁王之間達成蒙古獨立約定。隨即又策動肅清王聯絡滿蒙王公成立“宗社黨”,在旅順、大連、奉天等要地活動,打算以滿洲地區為根據地進行復闢準備。
至1912年1月,日本陸軍中央部已經做好了向東北和華北地區各派遣一個師團的各種準備。1月30日,參謀次官岡市之助還給關東都督府星野參謀長發了一份密電:
將來滿洲的秩序發生紊亂時,向該方面派遣若干兵力問題,正在審議中。念及此事可為帝國將來導致有利之結果,故希貴官此是亟應適應大局,在滿洲地區即使發生多少釀成變亂之事端,亦應注意避免過分清高之處置。本此輔佐都督(注:指日本關東都督大島義昌)殊有必要。專此密陳,謹供參考。
2月6日,在清廷宣佈宣統皇帝退位的前6天,肅清王逃亡旅順。當月12日,日本“特別任務班”隨即東移到內蒙古,企圖首先促成內蒙古獨立。
但是,由於宣統退位之後住進了頤和園,而沒去滿洲或內蒙,打亂了日方的計劃。與此同時,各國也對日本企圖獨佔滿蒙的徵兆提出了警告。3月,日本陸軍中央部制止了關東都督府方面的“滿蒙舉事” 計劃。4月,福島安正將川島浪速也召到東京,指令其停止“滿洲獨立運動”。
日方之所以中止“滿蒙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