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了半天,決定讓吳宇一向信任的副官沈露帶領一批留學生學習電腦,只教授如何使用,至於原理和程式設計還是少說為妙。海南既然建立雷達系統,海島上自然也需要,好在當時的獵潛艇上有一座360s型二維對空/對海警戒雷達(中國仿製的法國湯姆森…csf公司的drbv…15海虎),工作波段是e/f波段,探測距離對空110公里、對海37…40公里,用這玩意兒為海島提供警戒,在當時來說也是比較奢侈的了!
雷達這玩意在二戰中的到了迅速發展,但在二戰前,英、美國家的雷達大的嚇死人且探測距離不夠遠。想想以後還要為接收的軍艦上裝備雷達,吳宇做了一個砸鍋賣鐵的決定,收集所有從現代帶來的電器,保留一部分必要的東西外,其它的都給拆了,拆下來的元器件用來仿製360s型二維對空/對海警戒雷達和炮瞄雷達。
這裡要特別說一下積體電路的發明,1958年,在德克薩斯儀器公司工作的年輕工程師基爾比想出一個很好的主意,不僅在矽片上製造電晶體,還使矽片在可以控制的特定區域摻入其他的不同元素,改變其導電性做成電阻;再在矽片表面形成的氧化層特定區域鍍一層金屬做成電容;然後按照電路設計要求將它們相互連線,使一塊小小的矽片具有電子線路的功能,人們稱之為積體電路,它就像一座顯微鏡下的城市。
積體電路的發明,是電子產品工藝技術的一次革命,進一步減小了電子裝置的體積,由此,它們變得更輕、更小。由於不同的電子元件大部分可以在同一塊矽片上製造,相互緊密連線在一起,因而減少了元件失效和引線斷裂的可能性,提高了電子裝置的可靠性,也降低了電子產品製造的成本。為充分體現積體電路的優越性,人們競相改進工藝,努力在同樣尺寸的矽片上製造越來越多的電子元件。20世紀60年代初期,人們只能製做一塊矽片包含幾十個元件的小規模積體電路;20世紀70年代後期,人們已經能夠在面積30平方毫米的一塊矽片上整合13萬個電晶體;20世紀90年代以來,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技術迅速發展,人們已經能在一塊指甲蓋大小的矽片上製做包含500萬個電晶體的積體電路,它的功能相當於250臺1945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而當年第一臺計算機重30噸,需佔用兩間房屋。
積體電路的發明,大幅度地降低了電子產品成本,它們的尺寸奇蹟般地減小,導致了家用電子計算機和手機的出現,使從前專門機構才能購置的電子裝置成為公眾可以使用的工具。
這時候由於缺乏電子工程師,製造積體電路目前還有相當大的難度,就算可以研製出來,那也是以後的事。目前的防禦系統必須儘快完善,否則小日本真的把戰列艦開過來,那可就麻煩了。思前想後,吳宇砸鍋賣鐵實屬無奈,儘管這樣,那些拆下來的東西,加上大批電子管才搞出十六套仿製雷達。
仿製出來的雷達體積大的嚇人,軍艦上根本裝不下!無奈之下,吳宇只好將相控陣又拆了下來,加裝在“南安普頓”級和2艘“水神級”輕巡洋艦上,將這三艘軍艦作為指揮艦使用。至於海南和海島上的雷達,就用那些拼湊出來的玩意兒頂上,大歸大,但總比沒有強!
吳宇忙著完善海南的防禦和建設時,福建已經亂成一鍋粥了,全國的目光都被十九路軍所吸引,就連這次和日本海軍的交鋒,都沒能引起大家的關注。
十九路軍在蔣光鼐和蔡廷鍇等人領導下,於1933年11月發動了以“反蔣抗日”為主旨的“福建事變”,但這次事變過程只有短短兩個多月。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福建十九路軍召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發表人民權利宣言,即日選出李濟深、陳銘樞、陳友仁、馮玉祥、黃琪翔、方振武(方未到改選戴戟)、蔣光鼐、蔡廷鍇、徐謙、何公敢、李章達、薩鎮冰等十二人為委員,公推李濟深為主席。二十二日成立人民革命政府,改元為中華共和國元年,廢除原來的青天白日黨國旗,使用公曆。政府委員會之下設三會兩部一院一局。軍事委員會由李濟深兼主席。經濟委員會由於馮玉祥未到任,改由馮的代表餘心清代理主席。
閩變開始後,蔡廷鍇電告各師擴編為軍,同時電飭各軍官兵取下青天白日帽徽及孫中山遺像,停止每週的總理紀念週,取消黨國旗。由於平時沒有說服宣傳工作,突然說出反對南京政府之事,眾官兵頗為惶惑。事變後僅三日,在閩北沙縣一、二兩軍的部隊原修建的野戰據點工事遭到蔣機轟炸,官兵們的情緒更加不安。
原歸蔡廷鍇指揮的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