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英被分配到軍官教導團,擔任少校教官。
1921年12月10日在王城大禮堂裡,上千名北伐軍的團長、旅長、師長和更高階的官佐們,全神貫注地聽孫大總統的演講。題目是《軍人精神教育》,已經連續講了三堂課。葉劍英每次必到,像個虔誠的教徒,畢恭畢敬,認真仔細地聽課,記了一大摞筆記。他白天聽講,晚上整理筆記,寫出心得。27年之後他在《憶孫先生在桂林》一文中寫道:
“受過孫先生親口教誨的人們,在當時也許有些人不十分了解孫先生精神訓話的全部真義,在今天看來,特別是十多年來,不斷的在革命鬥爭中工作的同志,自然會深深地知道孫先生的大仁、大智、大勇,已成為努力於民族解放、民主自由、民生幸福,創造新中國的人民所朝夕奉行不倦的真理了。”
在王城附近的一所學校裡,大本營舉辦的軍官教導團開課了。葉劍英分工擔任精神教育的講授。他根據孫中山給團長以上官佐的演說,針對初級軍官的水平和特點,編寫了一本教材,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
首先,講到革命軍人須有革命主義(即三民主義)、革命精神。軍人革命精神三要素為智、仁、勇。軍人之“智”:一要能別是非,二要能明利害,三要能識時勢,四要能知彼己。他引用孫中山的話說,智何自生?由於天生者,由於力學者,由於經驗者。諺雲:“不經一事,不長事智。”講到“仁”時,葉劍英說,仁有“救世”、“救人”、“救國”三者,其性質皆為博愛。軍人以救國救民為目的,有救國救民之責任。“勇”者,一往無前、臨事不避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