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次股權轉讓價計算下來,則是每股約元,轉讓價低於淨資產1元之多。
對這個問題,科龍原大股東代表劉知行的回應是:
關於大股東減持股份的問題,要從國家產權改革大局著眼。科龍要加快發展,必須打破現有體制格局,規範企業治理結構。作為順德政府創辦的國內著名家電企業,科龍是政府透過容聲集團投資建立起來的,這種政府主導的方式已經不符合國家產權改革的潮流了,所以政府要從競爭性領域退出,只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這次減持,只是順德市自1993年開始的產權改革的延續罷了!
在改制方面,劉知行說得比較多,強調這是歷史的必然。科龍經過十幾年的長期高速發展,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實力、豐富的市場競爭經驗,但由於是順德政府創辦的鄉鎮企業,長期以政府投資為主體,這樣使得所有權與經營權融合在一起,與國際化、市場化的潮流不相適應。自從2001年年初,容桂鎮政府將持有的格蘭仕12%的股權轉讓給企業後,順德市各相關鎮的政府又先後將美的、萬家樂等企業的部分或全部股權出讓給企業,只剩下科龍,是鎮裡最後一家未與政府完全脫鉤的企業。美的高管層持股的產權制度改革就頗讓科龍人羨慕,而美的公司業績的穩健增長,也被外界評價為應歸功於產權制度改革。所以,科龍股權轉讓是大勢所趨。格林柯爾的入主,正是為科龍的產權制度改革鋪平了道路,也將為科龍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為其發展創造更廣闊的空間。
那麼,順德政府作為大股東管理科龍的辦法有什麼弊端呢?科龍代表徐鐵峰迴答說,政府管理者不在企業第一線,身為企業管理者卻對企業情況不熟悉,決策上有困難;另外,舊有的體制、辦事程式太過煩瑣,帶來了低效率的負面影響。
有記者還是抓住核心問題不放:科龍電器這次法人股轉讓的價格,算下來比淨資產“縮水”超過34%,既然是減持,憑科龍電器這樣的優質資產,待價而沽肯定可以賣個好價錢。為什麼要這麼“賤賣”呢?
格林柯爾的五個謎(2)
劉知行認為記者的看法是有偏頗的。他認為價格是相對的,並不是衡量此次股權轉讓唯一的決定因素,還要考慮到新的大股東是不是能促進科龍未來的發展、股權轉讓後科龍對當地的稅收、就業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方面的貢獻等等。作為科龍原大股東和所在地的政府,諸多因素都要考慮在內①。
另外,關於科龍電器的股份轉讓合同,容聲集團與格林柯爾雖然是10月29日一晚上在順德市簽訂的,但有關談判卻持續了半年多,三方經過長達1年多的接觸才定下來,並不匆忙。容桂鎮作出轉讓股權的決定是極為慎重的。科龍的股權轉讓並沒有賤賣。他還透露說,容桂鎮目前仍持有的的科龍股份今後還將繼續向有興趣的企業轉讓,但什麼時候轉讓、轉讓給誰?到時候再說。
新股東格林柯爾代表劉從夢對劉知行的說法也表示贊同。有記者還問到,香港H股科龍股價只有元,為何格林柯爾不收購H股?劉從夢的回答是,格林柯爾原本就考慮透過法人股股權買賣控股科龍,並沒有將H股考慮在內。
驗 證:
按當時的公開資料,顧氏的資金來源是完全可以解釋通的:2001年6月,顧雛軍透過減持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爾科技的股票套現億港元。同年,格林柯爾科技以億元人民幣向位於天津的格林柯爾製冷劑(中國)有限公司購入製冷劑。2001年底,顧雛軍還獲得了格林柯爾科技分派的股息8000萬。由此,2001年顧雛軍一共從格林柯爾科技獲得了約億元現金,恰好與科龍公佈的億的收購價相符。
2001年12月,“格林柯爾”提名的董事人選順利進入董事會,顧雛軍當選為董事長,開始執掌“科龍電器”。到2002年3月,科龍爆出新聞:由於科龍電器的原控股股東容聲集團欠有上市公司鉅額債務,因此將其所持有的科龍電器億股股份轉讓給柯林柯爾持有,轉讓價格為每股元人民幣,格林柯爾將此筆轉讓價款由原來的億元變更為億元①。而格林柯爾與科龍之間的股權轉讓卻是在2002年4月18日才完成的,這正如郎鹹平質疑的顧雛軍“反客為主”:在股權轉讓完成前進入目標公司的做法。
只是,提前進入目標公司的做法由來已久,作為商人,顧雛軍及其格林柯爾為自身的利益的行為也屬商業本性。就如周其仁後來在回應郎鹹平時所說:“對格林柯爾的指控,是說它通常先進入被收購公司,當上董事長,掌控了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