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科龍,我可以和伊萊克斯的老闆平起平坐。沒有科龍的格林柯爾系,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系統;沒有科龍的顧雛軍,就只是一個三流企業家了。”
——依科龍在行業內的強勢地位,苦心經營,以實現個人以及格林柯爾系在行業內的話語權,實現人生意義上的昇華。以此看來,顧雛軍的心態和所有為工作奔忙的人都是一樣的:一步步的奮鬥,以獲得一個更大的操作平臺,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這並非有人所說的小農心態,只是一個普通的人的再正常不過的想法而已!
事先有一個宏大的夢想,就在等這一個相應的平臺去操作,對於顧雛軍來說,科龍,豈不就是萬事俱備,最後只欠的那股“東風”?
“我是企業界的孫志剛。孫志剛在監獄裡不服管教,但是就應該死嗎?孫志剛之死引起了國家修改了收容方面的法規,科龍之變能帶來什麼變化呢?”
——一直到被捕,顧雛軍仍然認為自己是一個孫志剛式的悲劇性人物。對科龍之變,他沒有替自己聲冤,但卻藉此提出了一個值得企業、政府深思的問題。
從顧雛軍進入科龍那天起,輿論對顧雛軍的指責就一直處在道德審判的層面上。在科龍最困難的2005年6月、7月、8月這三個月份,媒體的窺私慾、評論者的話語欲、炒作者的看戲欲交織在一起,對科龍員工的心聲、感受卻反應甚少。
科龍的變更是有著標杆意義的。2004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撰寫的《科龍20年發展經驗與中國企業改革路徑》的報告,雖然被指有“挺顧”的傾向,但文中所寫的“今天的科龍既是國家發展大環境、企業家的作用、獨特的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產物,更是中國企業改革路徑的縮影”等話,卻一語中的。如果說科龍20年的發展路徑,反映出中國企業改革的艱難歷程,併成為中國企業改革程序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一頁,那麼,科龍自證監會調查開始這幾個月的艱難歷程,也為中國企業的改革史寫下了最有代表性的一頁。
尤其科龍在當時以鄉鎮企業的身份走過來,就如潘寧在臨別科龍時留下的“縱橫家電憤爭先”一句,特意註解“憤爭先”並非“奮爭先”筆誤,之所以“憤”,是因為鄉鎮企業的科龍從前被人輕蔑、賤視,從這,可見草根科龍崛起的意義。
科龍變局彰顯出的深刻意義、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都值得人們去深刻反思。
“買公司是最簡單的,複雜的是能否把買到手的公司玩轉,尤其是像科龍這樣一個2萬人的大公司。”
——以資本介入實業,又以實業運轉資本,顧雛軍的操作方法可謂在國內開了先河。在將科龍一點點重新拉扯大的同時,一個以此為平臺形成的實業和資本互動的格林柯爾系,還是功敗垂成了。
“這條船不會再沉下去。”
——這是顧雛軍對科龍從2002年到2004年這三年運作成果的一個結論。從科龍淨虧15億元人民幣,到2004年前三季度盈利達2億元,年銷售額預計將達到100億元,在主營業務蒸蒸日上的情況下,不僅顧雛軍,其他所有人都會這麼想。顧雛軍玩轉了科龍,卻沒能玩轉自己。船終究沒有沉下去,就算海信不來修補,也會有其他企業。只是在科龍觸礁的同時,顧雛軍也把自己玩進了局子裡。
“降成本只需要決心,沒有技巧。”
——回顧2002年,科龍釋出中報,上半年公司盈利億元人民幣,每股盈利元,是去年同期的倍。這份業績引起了外界異口同聲的質疑。
經過解釋,利潤回報主要來自嚴控成本。科龍上半年成功降低管理費用6%,科龍空調生產成本比去年下降了25%,冰箱的生產成本也下降了%。成本下降成為利潤的最主要來源,可見科龍的大企業病確實不輕!
比如,原來出差可以坐飛機的分公司經理現在一律只能坐火車,只要是上萬元的支出都要過總裁劉從夢一支筆。
溫故之變:顧雛軍語錄解析(2)
據說2002年中報過後,其他製冷企業的老總們才發現,科龍的採購成本已經比他們中的任何一家都要低,一時面子上過不去,為此,有人甚至摔杯子。
顧雛軍的另一句話也可作為這方面的註腳:“我進入科龍沒有做什麼很玄的東西,只要把最簡單的執行下去就是正確的。招數太花了,不一定能達到你的目的。就像我以前做學問的時候,最簡單的東西不會錯,但是要用300頁來證明的東西不知道哪個地方就會出錯。我覺得做企業的辦法要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