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稱謝。”道人、行童,收拾去了。趙員外起身說:“一事啟堂頭大和尚⑨:趙某舊有一條願心,許剃一名替僧在上剎,度牒都已經有了,到今天不曾剃得。如今有我這個表弟,姓魯,是關西軍漢出身;因見塵世艱辛,情願棄俗出家。望長老收錄,大慈大悲,看趙某薄面,披剃為僧。一應所用,弟子自當準備。萬望長老玉成,幸甚!”長老回答說:“這個因緣,是光輝老僧山門,容易,容易,請拜茶。”
① 檀越——梵語譯音,就是“施主”的意思。
② 替僧——佛家認為出家修行可以積德,可以使下世福壽雙全,有錢人自己不願意出家受苦,就花錢買一個人來,替自己出家,這個替人家出家的人,就叫做“替僧”。
③ 度牒——和尚的身份執照。宋代政府出售空白的度牒,可由寺廟填寫法號。
④⑤⑧ 都寺、監寺、首座、侍者、維那、知客、書記——都是寺院中分管各種事務的“執事僧”。
⑥ 問訊——從印度傳來的佛家禮節:雙掌在胸前合攏,微微低頭或躬身。
⑦ 不省得——方言,不懂得,不理會。省,音xǐng。
⑨ 堂頭和尚——對住持和尚的俗稱。
行童①托出茶來。茶罷,收了盞託,真長老就喊首座、維那,商議剃度的事情;吩咐監寺、都寺,安排齋食。
首座出去和眾僧人商議,說:“我看這個人,不像是出家人的模樣。一雙眼睛,看上去實在兇惡!”眾僧說:“知客,你去請客人坐,我們去和長老計較。”知客出來請趙員外和魯達到客館裡坐。首座和眾僧人去稟長老說:“剛才這個要出家的人,容貌兇惡,不可剃度他,怕日後連累山門。”長老說:“他是趙員外檀越的兄弟。怎麼能駁他的麵皮?你們先莫疑心,讓我來看一看。”說完,焚起一炷香,長老上禪椅盤膝而坐,口誦咒語,入定②去了。〖老僧入定,有兩個原因和目的,一是靜心考慮,看是否妥當;二是可以用鬼話支吾。〗一炷香過去,恰好回來,對眾僧說:“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能得非凡正果。你們都不及他。記住我的話,不要推阻。”〖思考的結果,是看在趙檀越銀錢的面子上,收留魯達,卻藉口是“上應天星”。〗首座說:“長老分明是護短。咱們只得聽從他。不諫不是,諫他不聽,也就算了!”〖其實首座比長老心直。〗
長老叫備齋食,請趙員外等人到方丈會齋。齋罷,趙員外取出銀兩,叫人去買辦物料,就在寺裡做僧衣、僧帽、袈裟、僧鞋、拜具。一兩天,都做完備。長老選了吉日良時,鳴鐘擊鼓,在法堂內聚會大眾。整整齊齊五六百僧人,全披著袈裟,都到法座下合掌作禮,然後分作兩班站立。趙員外取出銀錠、表裡③、信香,在法座前禮拜了。表白宣疏之後,行童引魯達到法座下面。維那叫魯達除下巾幘,把頭髮分做九路綰(wǎn晚)了。淨髮僧先把四周都剃了,正要剃鬍須,魯達說:“留下這些兒還灑家也好。”眾僧忍笑不住。智真長老在法座上說:“大眾聽偈④:寸草不留,六根清淨;與汝剃除,免得爭競。”長老念罷偈言,喝一聲:“咄!盡皆剃去!”剃髮僧只一刀,全都剃了。首座把度牒呈上法座,請長老賜法名。長老拿著空頭度牒再次說偈:“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從法名看,是和智真長老同輩。〗長老賜名之後,把度牒傳下來。書記僧填寫了度牒,交付智深收受。長老又賜法衣、袈裟,叫智深穿了。監寺引到法座前,長老給他摩頂受記:“一要皈(ɡuī規)依佛性,二要皈奉正法,三要皈敬師友:這是‘三皈’。‘五戒’者:一不要殺生,二不要偷盜,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貪酒,五不要妄語。”智深不知道在戒壇上要答應“能”和“否”二字,卻說:“灑家記得。”眾僧都笑。受記之後,趙員外請眾僧人到雲堂裡坐下,焚香設齋供獻。大小職事僧人,各有上賀禮物。都寺引智深參拜了眾師兄、師弟;又引到僧堂背後的選佛場坐下。當夜無話。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吳越評70回本水滸傳 第三回(3)
① 行童——帶發的小沙彌。
② 入定——佛教徒一種閉目打坐的姿勢,說是能和鬼神相通,查問過去和未來的事情。
③ 表裡——指衣料。“表”是面料,“裡”是裡子。
④ 偈(jì記)——佛門中的一種帶有暗示性質的有韻短句。
第二天,趙員外告辭長老要回家去,眾僧苦留不住。早齋之後,長老和眾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