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就會象換了個人似的。”
袁世凱與奕劻面面相覷,好久開不得口,屈庭桂也覺悟了,這在平常小康人家不難辦到的事,在皇帝決無可能。
“永秋,”奕劻臉色嚴肅地說:“你剛才的話,可不能跟另外人去說,兩宮面前,更宜小心!”
“是!”屈庭桂重重地答應。
“除了什麼‘易地療養’以外,還有什麼治法?”
“總以精神安靜為主。最好每天能用冷水摩擦,按摩亦有用處。當然,飲食也是要緊的。不過,這得驗了尿再說。”
“這是怎麼個講究?”
“怕腰子有病,有些東西不能吃。”屈庭桂想起來了,“今天進宮聽太監私下在談,皇帝有遺洩的毛病。”
“是的。不但有,而且很重。”奕劻答說:“皇上自小就怕突如其來的響聲,譬如打雷,或者一個銅子掉在地上,都能嚇得臉色發白。如今只要聽見這樣的聲音,就會遺洩,更聽不得大鑼大鼓。”
“這可不好!”屈庭桂說:“神經衰弱的徵候很深了!最好,最好……。”他說不下去了。
他不說,奕劻與袁世凱也能猜想得到,最好避免聽見那種聲音。但又何能避免?慈禧太后愛聽戲,對於大鑼大鼓,侍座的皇帝能充耳不聞嗎?
※ ※ ※
情形很清楚了。那怕宮闈事秘,只要勢力達得到,工夫下得深,還是可以直抉底蘊。都以為慈禧太后的河魚之疾是小病,皇帝幾已病入膏肓,而揭底來看,適得其反。
“太后到底七十多了!年紀不饒人。”袁世凱說:“我親自問過好幾位替太后請過脈的御醫,都要我逼得緊了,才肯說實話。別看太后精神很健旺的,痢疾不好,是一大患。再說,她也不是真的健旺,只是硬撐著,要讓大家都這麼想:宮中倘或出大事,必是龍馭上賓,不是駕返瑤池。”
坐在袁世凱對面的楊士琦與趙秉鈞對看了一眼,都不作聲,靜聽袁世凱再說下去。
“太后如果撐不住,一倒下來就完了,皇上呢,卻有得磨。屈永秋說什麼‘易地療養’,頤和園如果只有皇上一個人,不,如果沒有太后,不必每天請安,戰戰兢兢地不知會出什麼岔子,如果不必天天侍膳,或者常常陪著看戲,讓大鑼大鼓震得心驚肉跳,那不就等於易地療養?”
“情形很清楚了!”楊士琦說:“母子之間,已成勢不兩立之局。”
“話是這麼說,似乎也有分別,”趙秉鈞垂著眼在剝指甲,神態悠閒之極,“皇上的病固非太后駕崩不能好,可是皇上不在了,太后亦未見得有多大好處。”
“你是說,太后成了太皇太后,究竟隔一層了?”楊士琦說:“我看不盡然,宣仁太后不就是太皇太后嗎?”
他是說的北宋的故事。神宗棄天下,哲宗繼立,宣仁太后雖成了太皇太后,依舊臨時聽政,起用“元祐正人”,扶植善類,成一代美治。這些典故,小廝出身沒有讀過多少書的趙秉鈞不甚了了。不過意思是聽得出來的,楊士琦是說,慈禧太后即使成了太皇太后,仍能掌握大權。
“太后也不是想抓權,只是不敢不抓而已,她怕大權落在皇上手裡。只要不是皇上,誰都可以掌權,她也落得逍遙自在。”
聽得這話,袁世凱與楊士琦若有所思地好半晌不開口,趙秉鈞卻要等袁世凱有了表示,才肯往下說,因而形成僵持。都覺得自鳴鐘的“滴答”之聲,何以是這樣的響?
終於還是袁世凱發話:“你是從那裡看出來的,太后並不想抓權?”
“從李蓮英、崔玉貴的消長去看!”趙秉鈞說:“太后是在培植皇后做太后了!”
“這話有味!”楊士琦矍然而起:“談到要害上頭來了!我們從頭數起。”
“何謂從頭數起?”袁世凱問。
“數數看,那些人具九五之相?”
“不用數,事情明擺在那裡,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倫貝子,一個是醇王的長子溥儀。”
袁世凱與楊士琦想了一下,都同意他的看法。兄終弟及如當今皇帝繼穆宗之位的情事,決不會再有。如果皇帝賓天,必是在溥字輩中選人為穆字繼嗣,兼祧大行皇帝。倘以為國賴長君,則唯有立宣宗一支的長房長孫,現掌資政院的貝子溥倫,才不會引起爭議,而以親疏遠近而論,則醇王的長子,為大行皇帝的胞侄,自然最有繼嗣的資格。
“倫貝子怕沒有希望。”袁世凱說:“太后就不想抓權,又豈能將大權交給疏宗的倫貝子。”
“誠然!”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