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2 / 4)

小說:慈禧全傳 作者:蒂帆

百人,勒轉馬頭直衝官軍。外圍的捻軍,乘機進擊,黑頭裡一場混戰,也不知誰殺了誰?人驚馬嘶,四散奔逃。到了天亮,各自收軍,獨不知僧王的下落。

當時亂哄哄四處尋查,只見有個捻軍,頭戴三眼花翎,揚揚得意地從遠處圩上經過。那個戰場上一共十幾萬人,只有一支三眼花翎,既然戴在捻軍頭上,僧王頭上就沒有了。於是全軍慟哭:“王爺陣亡了。”一面哭,一面去找僧王的遺體,找了一天也沒有找著。

僧王對漢人,尤其是南方的漢人有成見,部下多為旗將,獨對陳國瑞另眼相看,他的提督,就是僧王所保。這時一方面感於知遇之恩,一方面主帥陣亡,自己亦有責任,所以召集潰兵,流涕而言,他個人決心與捻軍決一死戰,願意一起殺賊的,跟著他走,不願的他不勉強。說完,隨即就上了馬。

這一下號召了幾百人,人雖少,鬥志卻昂揚,所謂“哀師必勝”,大呼衝殺,居然把大股捻軍擊退,殺開一條很寬的血路,同時也找到了僧王的遺體。

僧王死在吳家店地方的一處麥田裡。身受八創,跟他一起被難的,只有一個馬僮。陳國瑞與部卒下馬跪拜,痛哭一場,然後他親自揹負僧王的遺體,進曹州府城,摘去紅頂花翎,素服治喪。

訊息報到京城,朝野震驚。兩宮太后破例於午後召見軍機,君臣相對,無不黯然。首先商議僧王的身後之事,決定遣派侍衛隨同僧王的長子伯彥訥謨詁赴山東迎喪,輟朝三日,卹典格外從優,由軍機處會同吏部、禮部、理藩院商定辦法,另行請旨。

其次要商議繼任的人選,這才是真正的難題所在!朝廷在軍務上本來倚重三個人,東南曾國藩、西北多隆阿、而中原馳驅靠僧王。多隆阿在上年四月,戰歿於陝西,整整一年以後,僧王又蘧爾陣亡。旗營宿將雖還有幾個,但論威名將才,無一堪當專征之任。而流竄飄忽,詭譎兇悍的捻軍,如果不能及時遏制,乘大將損折,軍心惶恐之時,由山東渡河而北,直撲京畿,那時根本之地震動,可就要大費手腳了。

因此自恭王以次的軍機大臣,內心無不焦灼,但怕兩宮太后著急,對兵略形勢,還不敢指陳得太詳細,但無論如何輕描淡寫,山東連著河北,就象天津連著北京那樣,是再也清楚不過的事。所以慈禧太后也知道,如今命將代替僧王,主持剿捻的全域性,是必須即時決定的一件大事。

說了幾個旗將,這也不行,那也靠不住,慈禧太后不耐煩了,“別再提咱們的那班旗下大爺了!”她向恭王說,“我看,還是非曾國藩不可。”

這是每一個人心裡都想到了的人。但剛剛發生過蔡壽祺那件隱隱然曾指責恭王植黨,結曾國藩和湘軍以自重的大參案,誰也不肯貿然舉薦。恭王尤其慎重,一接僧王陣亡的訊息,就考慮過此事,他認為曾國藩是接替僧王萬不得已的人選,能夠不用,最好不用。現在雖奉懿旨,卻仍不能不陳明其中的關係,萬一將來曾國藩師老無功,也還有個分辯責任的餘地。

“回奏兩位皇太后,”他慢吞吞地答道:“曾國藩今非昔比了。他也有許多難處,怕挑不下這副千斤重擔。”

“怎麼呢?”

“金陵克復,湘軍裁掉了許多。他手下現在也沒有什麼兵。”

“兵可以從別地方調啊!而且李鴻章不也練了兵了嗎?”慈禧太后又說,“就照去年秋天那個樣子辦好了。”

“是!”恭王口中答應,心裡不以為然,但目前已無復過去那種犯顏直奏,侃侃而談的膽氣了,所以先延宕一下,作為緩衝:“容臣等通籌妥當,另行請旨。”

在奏對時一直不大發言的文祥,覺得此時有助恭王一臂的必要,因而也越班陳奏:“請兩位皇太后,準如恭親王所請。僧王殉難,關係甚大,除了軍務以外,以僧王威望素著,凶信一傳,民心士氣,皆受影響,都得要預先設法彌補。謀定後動,庶乎可保萬全,此時不宜自亂步驟。”

“對了!安定民心也很要緊。不過現在也沒有什麼從長計議的工夫,你們連夜商量吧!明兒上午‘見面’,就得‘寄信’了!”

恭王退出宮來,立即派人把吏部尚書瑞常和朱鳳標,戶部尚書羅惇衍,兵部尚書載齡和萬青藜請了來,就在軍機處會談。找了這些人,要談的自然是調將、籌餉和練兵。未入正題,先有無數嗟嘆,瑞常尤其傷感,不斷揮涕,講了許多僧王的遺聞逸事,然後又談卹典,又說捻軍所經各省的地方官,未能攔截迎剿,以致僧王輕騎追敵,身陷重圍,應該有所處分。

這樣扯到旁枝上談了好半天,暮色已起,宮門將閉,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