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
“是的!”慈禧太后深深點頭,“回想同治初年,上下一心,到底也辦成了兩件大事。到後來——唉!”她彷彿不忍言似的,只用一聲長嘆作結。
軍機大臣都能默喻得到她的意思,國事是壞在大行皇帝手裡,再從深一層看,自然是大行皇帝年輕不懂事之故!如果不是那麼早親政,仍舊是垂簾之局,就不致於有今天。
懂是懂了,卻沒有誰敢附和“頌聖”,因為女主聽政,始終是國之大忌。也就因為這個原因,無論英察敏銳如恭王,老謀深算如文祥,細密謹微如沈桂芬,不約而同地有這樣一個看法,禁軍的兵權,不能再歸入慈禧太后的掌握,只有書生而躁進的翁同龢,看不到此。
這一天要談的大事,醇王交出神機營,正是其中之一。但首先要對陳彝的奏摺有個了斷,王慶祺革職永不敘用,恭王完全贊成,只是交地方官嚴加管束這一節,他認為是蛇足。當然,這是不能率直而言的。
“王慶祺品誼有虧,已是本朝的廢物!”恭王這樣措詞,“臣以為不如隨他自生自滅,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反倒留下一個痕跡。數年以後,萬一有那不知輕重的地方官,為他奏請起復,反倒難於處置。”
“說得不錯!”慈禧太后很服善,“這一案就這麼了掉了,倒還落個耳不聞、心不煩。”
“是!”恭王接著從懷裡取出一張單子,“醇王奏請開去所有差使,已蒙兩位皇太后,念其至誠,準如所請。空出來的各項差使,臣等公議,分簡王公大臣接替,現在開了個單子,請兩位皇太后的旨意。”
單子呈了上去,慈禧太后先拿手按著不看,向慈安太后用徵詢的語氣說道:“醇王的差使,只有一個頂要緊,神機營得好好找一個人管。”
“是啊!”慈安太后順口回答。
“我看倒不如六爺自己管。”
這句話中,就有些分量了。慈安太后未及答言,恭王搶先回奏:“臣實在分身不開,而且軍務方面,臣亦隔膜。臣等公議,由伯彥訥謨詁跟景壽管理神機營,伯彥訥謨詁佩帶印鑰。”
這是獲得親貴重臣一致支援的一個決定,作用是防微杜漸,不讓慈禧太后有假手醇王,掌握禁軍的機會。伯彥訥謨詁是僧王之子,家世資望都還相當,而最重要的是籍隸蒙古,由他來掌管神機營,一則地位超然,彼此都可免於猜疑,再則是對蒙古人的一種安慰,表示他們雖失“貴婿”,朝廷依然優禮尊重。事實上在京的蒙古大臣,對此亦頗重視,由崇綺出面來向翁同龢疏通,不必堅持留醇王,正可以看出他們的公意。
其實慈禧太后自己,倒並沒有想掌握禁軍之意,她只不願意將神機營交給恭王一系,如今由伯彥訥謨詁佩帶印鑰,是個很妥當的安排,所以當時便表示同意,不過卻為醇王留下了捲土重來的餘地。
“醇王經管神機營多年,很有成效,一切情形也都熟悉。”她說,“以後應興應革,比較有關係事,仍舊該跟他商量。這一層意思,也寫在上諭裡頭好了。”
恭王口中答應,心中冷笑,醇王好武,自命會帶兵,其實不懂剛柔相濟之道,對部下但以恩結,不用峻法,以致軍紀廢弛,簡直成了笑柄。這正也是恭王和一班比較有遠識的重臣,認為不能再讓醇王管理神機營的原因之一。當然,伯彥訥謨詁受命之先,是有承諾的,答應一到了差,立即開始切實整頓。
詔諭一下,少不得還有一番謙讓,伯彥訥謨詁復奏,“請簡派近支親王佩帶印鑰”。慈禧太后心裡明白,這是指惇王而言。換了別的近支親王,還有考慮的餘地,這位“五爺”,連慈安太后都覺得他的腦筋不甚清楚,自然仍持原議,“毋庸固辭”。
伯彥訥謨詁原來管著“火器營”,這也是很要緊的一個差使,改由親貴中正在走紅的禮親王世鐸和貝勒奕劻管理。交了那面的差使,接這面神機營的差使,由榮祿代表醇王,移交印鑰。伯彥訥謨詁接了事,隨即下了一張條子:神機營官兵嗣後出操,不準隨帶閒雜人等。所謂“閒雜人等”其實是那些“黃帶子”、“紅帶子”的“伺候大爺下操”的聽差,有的牽馬,有的管鷹,還有帶著鴉片煙槍的。
從這上頭,最可以看出新君嗣位所帶來的新氣象。不過此時中外所矚目的,還在整肅宮禁,王慶祺革職以外,嚴辦了好些太監,然後是御史參奏貴寶和文錫,“承辦公事,巧於營私”,亦都被革了職。
宮中還有件事,為大家所注意的,那就是同治皇后的身分,從來兄終弟及,最尷尬的事,無過於處置這寡居的皇嫂。臣下亦曾議及,只是慈禧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