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1 / 4)

小說:慈禧全傳 作者:蒂帆

的話,在醇王聽來,常覺話中有刺,鯁喉難下。

“修南北海的工程,是同治十三年八月初一,就有上諭的。”閻敬銘閉著眼說,“我還記得,當時的上諭是:”現在時值艱難,何忍重勞民力?所有三海工程,該管大臣務核實勘估,力杜浮冒,次昭撙節,而恤民艱。‘以今視昔,時世越發艱難,況且還要大興海軍。從古以來,帝皇大喪天下元氣的,無非三事:好大喜功、大治武備;巡觀遊幸、大興土木;佞神信佛、祠禱之事。本朝開國,盡懲前明之失,康雍兩朝,真可以媲美文景之治,純皇帝天縱聖明,雄才大略,不殊漢武,然而所失亦與漢武相仿。盛世如此,而況如今?如果又要大興海軍,又要大興土木,只怕不待外敵欺凌,危亡立見!“

這番侃侃而談,聽在醇王耳朵裡,很不是滋味,他的性情有時很和易,有時很褊急,總而言之,心裡想說什麼,都擺在臉上。所以,不待閻敬銘話畢,神色就很難看了。

孫毓汶在這樣的場合,總是耳聽別人,眼看醇王,見此光景,一馬當先替醇王招架,“丹翁失言了!”他說,“今昔異勢,外敵環伺,非極力整頓海防,不足以立國。中法、中日交涉,委屈求全,原就是亟圖自強之計。至於勘修三海,為皇太后頤養天年之計,理所當然,本朝以孝治天下,此舉萬不可省。至於時世艱難,一切從儉,當然亦在慈聖明見之中,談不到什麼大興土木。”

“但願如此。”閻敬銘慢條斯理地說,“大興海軍,戶部勉力以赴,大興土木,不知款從何出?”

“本就不是大興土木。”許庚身介面說道,“不過工程規模雖不大,辦事的規制不可不隆重,才是皇上孝養尊崇之道。踏勘一事,得要請七王爺主持。”

“可以。”醇王同意他的看法,“御前,軍機一起去看,省得事後有人說閒話。”

很明顯,所謂“說閒話”是指閻敬銘。看樣子要流於意氣,禮王世鐸亦很不安,便有意打岔,拉長了嗓子喊:“來啊!”

等將蘇拉喊了來,世鐸吩咐請軍機章京領班錢應溥來寫旨。這道上諭很簡單,用“欽奉懿旨”的字樣,三海應修工程,派御前大臣、軍機大臣,以及專管離宮別苑的“奉宸苑卿”,會同醇王踏勘修飾,一切事宜,隨時查明具奏。

另外一道大興水師的上諭,真正是軍國大計,關係甚重,所以字斟句酌,頗費經營,花了整整一個時辰,方始定稿。醇王接來一看,寫的是:

“諭軍機大臣等:現在和局雖定,海防不可稍弛,亟宜切實籌辦善後,為久遠可恃之計。前據左宗棠奏:”請旨飭議拓增船炮大廠‘,昨據李鴻章奏:“仿照西法,創設武備學堂’各一折,規劃周詳,均為當務之急。自海上有事以來,法國恃其船堅炮利,縱橫無敵,我之籌劃備禦,亦嘗開設船廠,創立水師,而造船不堅,制器不備,選將不精,籌費不廣。上年法人尋釁,疊次開仗,陸路各軍,屢獲大勝,尚能張我軍威,如果水師得力,互相援應,何至處處掣肘?當此事定之時,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

接下來便是指定朝廷倚為柱石的一班疆臣將帥,“確切籌議,迅速具奏”。第一個自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第二個是左宗棠,以下是彭玉麟、穆圖善、曾國荃、張之洞、楊昌濬,一共是七個人。

最後是一段鄭重其事的告誡:“總之,海防籌辦多年,糜費業已不貲,迄今尚無實濟,由於奉行不力,事過輒忘,幾成固習。該督等俱為朝廷倚任之人,務當廣籌方略,行之以漸,持之以久。毋得蹈常襲故,摭拾從前敷衍之詞,一奏塞責。”

醇王看罷,提筆改動了一兩個字,隨即便由錢應溥再寫一個“奏片”,遞到內奏事處,用黃匣捧送長春宮,讓慈禧太后核可以後,分繕“廷寄”,交兵部專差寄遞七處。

※ ※※

這天晚上,福錕特設盛饌,專請孫毓汶一個人,杯盤之間,有宮中傳來的密旨相商。

“上諭是下來了。”福錕低聲說道:“上頭的意思,你是知道的,此後該如何著手,李總管有話傳出來,說要請你出主意。”

“上頭的意思”是孫毓汶早就知道的,修三海不過是一個障眼法,其實是想修清漪園。經費如何籌措,工程如何進行,大致也有了成議。但空言容易,以空言見諸實際,就不那麼簡單了。所以孫毓汶沉吟不語,只是一杯又一杯地喝酒。

孫毓汶是好量,酒越多思路越敏銳,因而福錕並不催他。

直到十來杯酒下肚,孫毓汶方始開口。

“此中有個關鍵人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