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生根與峰巒一體,晚輩神識竟一時恍惚難查。”
遊方轉身一笑:“你看不見我嗎?”
蘇茉爾有些出神的答道:“觀山似人、觀人似山,再看山是山、人是人,但蘭德先生這一笑,我又分明覺得是環抱群山在笑,這便是傳說中的神念合形嗎?”
遊方趕緊搖頭道:“當然不是,我的修為還差得遠呢,徒有其相未得其神,方才是恍惚有所感觸,元神顯境而已。”
蘇茉爾也笑了:“我也是,恍惚感觸似元神顯境。……我們進廟吧,香燭已經準備好了。”
舉步進廟,遊方已收攝神念一切如常,看不出任何異狀來。到了這裡他才明白欣清為什麼會勸他來,這座廟不大可玄機深奧。它的梁、柱、瓦、簷全部用青灰色花崗岩雕石築成,整個屋頂是三十六塊巨形石瓦鋪就,重達萬斤的石殿構件以鬥榫卯合渾然一體。
這三間殿堂的小廟,連柱帶梁帶瓦,是用三百六十件石雕拼接起來的,但以神念感應卻是一體,竟與這片山川的地氣靈樞相融,它的設計、工藝、選址、建造手法都頗為神妙,融合入地脈定入山川靈樞,設計與建造它的人,絕對是風水秘術高手。
難怪欣清和尚會建議遊方到這裡來看一看,三百六十塊石雕建成效聖寺之後,竟是這樣的奇效,群山抱寺、寺定群山啊!無論是用菩提珠還是河磨玉籽,欣清和尚修復蓮華地脈的手段,類似效聖之功。
蘇茉爾是一位很好的導遊,向遊方介紹此寺在當地被稱為老古廟,據說始建於唐代,最初只有三間草房,在明代時被修建成如今的石廟。此廟與周山地氣靈樞一體,能感應天時之變,東梁脊有石遇雨顯潤、遇雪凝霜、遇風氳霧,能預報天氣。她小時候就聽說過,以為神奇,後來修習風水秘術之後才知其中奧妙,但更加驚歎!
遊方很感興趣的問道:“牽弓派在此立道場,自明代始嗎?”
蘇茉爾搖了搖頭:“那倒不是,其實不足百年,原先不過有祖師常到關外行遊而已。”
遊方一指這座廟:“可是此廟定為秘法高人所設計並修建,我還以為牽弓派祖師當年也參與了。”
蘇茉爾:“我也曾有此猜測,但門中典籍卻查不到記載。”
遊方沉吟道:“看此廟與周圍群山相掩映,有渾天定山之靈氣,但進到殿中,我卻想起貴派的穿弓訣了。穿弓訣到了極高深之至境,其實無所謂衝化之功,而是合形一體啊。”
蘇茉爾有些不好意思的低眉理髮絲道:“穿弓訣之至境當然是神念合形,但數百年來,門中無人能有此成就,就連窺見者亦寥寥,蘭德先生此言倒有點化機緣之妙。”
這兩人就在殿中談論山水靈樞,遊方倒也不藏私,將自己所悟有可借鑑之處都指點相告,蘇茉爾眼神發亮連連點頭。一邊隨行的牽弓派弟子張宇和鄒海東已經準備好香燭,請蘭德先生與蘇長老一同進香。
這廟裡的菩薩有意思,也是明代的石雕造像,一般像這種三間小廟,正中供的是世尊,左間供的通常是地藏菩薩,右間供的是觀音菩薩,但這座廟中除了上述幾尊佛菩薩之外,居然還供了三隻眼的二郎神,算是佛道一家了。遊方倒沒有窮究神壇上供的是誰,作為秘法與冊門高手,他對造像本身很感興趣。
今天在各大風景區中也能見到很多新修的廟宇以及各式各樣的雕塑,卻經常覺得缺少點什麼,有人說是人文內涵,有人說是藝術靈性,有人說是美學修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實際上所缺的無非是一種真正寄託於其中的信仰情懷。
歷史上的很多傳世精品雕塑都與宗教或神話有關,中外皆如此,且不論其信仰究竟是哪一種,但雕琢它的人們卻真正寄託了自己的情懷,將造像當成一種信仰靈性的真正存在,讓它生動的顯現。這個過程和修行人煉器、遊方養煉劍靈是一樣的,琢磨自己的靈魂,賦予造像生命。
看著這幾尊古老的石雕,那花崗岩石質上鑿刻出流暢的衣紋,那菩薩臉上似笑非笑的神情,分明感受到雕琢時那寄情之心與鮮活生動的靈性。而前不久在千朵蓮花山見到的很多新塑佛像和人工裝飾雕塑,材質和工藝不可謂不精美,但雕塑之人只是把它們當作泥塑木胎來完成,那麼也就僅僅是泥塑木胎而已。情懷無所賦、無所寄,神思也無所依,無所遊。
遊方在這座小廟中觀神像而沉思,文物文物,何為文,並非古舊之意啊。蘇茉爾心思很細緻,在旁邊問道:“蘭德先生似有感嘆,究竟為何?”
遊方以目示佛像,講了一番文物鑑賞、器物鑿煉的體會,並且借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