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國這邊說的瑣碎,不過綜合起來看,卻很容易讓人產生一個印象,遼寧先有的軍力維持遼寧現在的局面已經有些捉襟見肘,而且原來遼鎮的力量非但沒有恢復,反倒是在不斷的敗壞墮落中;正在朝鮮的倭寇大軍甚是強悍,不能掉以輕心,遼寧本地的兵馬不堪用,那就要調兵過來,既然遼兵本身在墮落敗壞,那麼宣府總兵李如松熟悉遼鎮兵馬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倭寇勢大,朝廷必須要調集大軍才能徹底平定剿滅,誰來率領大軍,誰能夠擔當此任……
不過,徐廣國身上的標籤也太過明顯,不是中立一方,說服力就不那麼強,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大明上下,現在的注意力都在誰應該為帥上。
一千零七十一
儘管徐廣國洋洋灑灑的不斷上奏,可局面的發展也和呂萬才等人判斷的差不多,徐廣國這邊說話了,其他人立刻就是跟著鼓譟起來。
關鍵是在這個一家之言上,徐廣國身上的標籤太明顯,所說的話傾向性太強,說服力也不是那麼有效。
從上到下都能看出來徐廣國的用意在何處,無非是想讓王通重新出山領兵,這個萬萬不行的,王通那人在京師做錦衣衛都指揮使的時候,京師上上下下被他壓的喘不過起來,群臣稍有異動,他那邊刀子就舉起來了。
如果這次讓他去朝鮮平倭,立下大功,接下來大家怎麼辦,雖說未必有什麼殺身破家之禍,可這樣的人總歸讓人不自在。
說起來也是奇怪,從得到倭寇入侵朝鮮然後入侵大明的訊息到現在,大明朝野上下居然沒有一個人考慮過失敗,兵事多變,勝敗無規律,誰也不敢有萬全的把握說如何如何,可大明這次就是這樣。
即便是祖承訓幾千騎冒進平壤,中伏後損失極為慘重,上上下下也都覺得朝鮮平倭會是一樁大功業。
過程如何現在自然不好說,不過這場國戰的勝利一定會屬於大明的,現在京師沒有人這麼說,也沒有人公開寫在紙上,不過一切一切的討論都是基於這個,誰作為這個主帥,誰就能獲得這樁大功,誰就會在將來佔據一個主動。
從萬曆五年開始,大明在對外戰爭中,也有小小的波折,但主流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勝利,塞外關外那些大明朝的心腹大患,可以動員幾萬甚至十萬大軍韃虜強敵,就這麼一個個的被擊敗滅國。
在這樣的勝利背景下,大家對於即將在朝鮮發生的大戰都是有個判斷,大明會勝,大明會大勝。
徐廣國這麼說,卻也有去過遼寧的吏部官員,兵部官員,還有去往遼寧辦差的言官們,紛紛上疏辯論,都是說李家在那次大敗之後,是勵精圖治,勤勉練兵,戰力更勝往昔,不過這些言論和最近的祖承訓大敗聯絡起來,總歸沒那麼有說服力。
所以京師的言論中對祖承訓頗為貶低,都說此人不善用兵,平日裡也是專心撈錢做生意,他屬下兵馬根本稱不上兵馬。
特別是遼寧巡按對李家的言論很有說服力,按察使本就有刺探蒐集當地情形言論的職責,他對李家的評價比較有權威性,說是李家知恥而後勇,上下一心,練兵不墜。
當然,關鍵點不在遼西的李家,只需要說明遼西李家還能用,兵卒還善戰就可以,關鍵的問題是吹捧宣府總兵李如松。
身在宣府的李如松的確有許多值得大說特說的閃光點,比如說從萬曆初年就開始的大小勝利,參與的各次戰鬥中都是衝鋒在前,上下一心的用命,這個倒也不差,因為禁軍和商團武裝釋出的大大小小的戰鬥,李如松都是參與了,而且斬獲都是不少,也是實實在在的功績,偏生他運氣也是不錯,李家幾次大的失敗都沒有他的加入。
這樣的將領,資格足夠,功績也足夠,而且李如松和王通一系的禁軍系統關係不差,大家合作的時候非常多,他作為人選被推出來就很是合適了。
宣府總兵李如松作為帶兵的人選被推出來之後,朝野上下反對的聲音不多,連朝中幾個立場偏中立的人都說不出什麼來。
李如松還給萬曆皇帝上疏,說眼下時局,務求大明和朝鮮邊境一線的穩定,調兵徐徐圖之,但防禦一定要先做好,而且要主動的向朝鮮安排密探細作,瞭解儘可能多的情況。
這個意見,王通也是表達過了,所以萬曆皇帝也覺得李如松還真是合適,算是個老成持重的大將。
爭論歸爭論,對於朝鮮那邊的局勢,兵部這裡還是給了足夠的重視,一直駐紮在京師一側的虎威軍韓剛部被調往永平府駐紮,而且還配屬了虎威軍禁軍馬隊一半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