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的勝利。
話說到這裡,王通可以做總結了,他對萬曆皇帝躬身施禮,有轉頭示意,開口說道:
“戰力高低,陛下和各位大人已經知道了,有明以來,大明北疆一直是處於守勢,自從滅掉俺答部,佔領歸化城之後,大明在草原上的局面已經翻轉,兩次大戰,大明對於草原韃虜已經是完全處於攻勢。”
萬曆皇帝已經有了笑意,不管是內閣六部的大臣還是司禮監的太監們,甚至是在殿中伺候的一干小宦官,各個臉上都是有意氣風發的表情,這畢竟是大明揚眉吐氣,人人感覺臉上有光。
“現在草原上各部已經離不開歸化城,他們需要那裡的物資,需要依附在那裡渡過寒冬,需要歸化城的商隊給他們互通有無,那些敵視歸化城的,歸化城的人也不會和他們客氣,搶他們,殺他們,商隊的護衛多殺一個,將來大明的官軍就省一分力氣,就算是那些大部想要啟動大戰會如何,大明和韃虜已經打了二百餘年,趁著大戰一次殺絕他們,為大明的江山社稷求個幾百年的清靜。”
王通鏗鏘有力的說完,殿中一片寂靜,大臣們都是愕然的盯著王通,心想你這麼講是不是瘋了,但大家都是總攬全域性的大佬,各方面情形都瞭解的通透,仔細一想,還真就是這麼一回事。
在上首的萬曆皇帝也是一樣的想法,開始的錯愕之後,卻發現王通所說的極為可行,這些年變化實在是太快太多,大家的思維定式往往跟不上這個變化。
萬曆皇帝雙掌一拍,笑著說道:
“這般情形,不是擅啟邊釁,分明是消耗敵人的力量,這是有功,申閣老,內閣和兵部那邊商議一下,這等事既然有利,那就定個規矩,鼓勵各處多去做。”
申時行一愣,上前施禮說道:
“陛下,此等事若是朝廷拿出辦法,讓各處去做,未免傷了朝廷的體面,被外邦聽到看到,也會恥笑朝廷。”
萬曆皇帝和王通的臉色都是陰沉了下來,以為這申閣老要說什麼聖賢大道理,卻沒想到申時行話鋒一轉,繼續說道:
“朝廷不必說什麼,下次再有這等事,責令地方出個文,說明是韃虜騷擾大明商隊,若韃虜不自行約束,朝廷必將懲治,陛下覺得這樣如何?”
“申閣老高見!”
——
城傍,實際上是一種兵牧合一的制度,唐對內遷蕃族置於軍鎮城旁,保持其部落組織,輕稅之,戰時發其自備鞍馬從行。
算是依附於漢人城市的遊牧輕騎兵,本書所說,不僅僅是外族,也有北地漢家子!
九百零八
搶了你的,殺了你的,還要站住個理字,這才是泱泱大國做事的風範,申時行這個意思一說,眾人都是贊好。
要由大義名份,事情做起來才顯得理直氣壯,在草原上商隊的人怎麼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是他們的事情,萬一吃了虧,那朝廷先把你們立場確認下來,你們是受害者,朝廷會為你們出頭,若是“民間自發”的幫忙報復也是義舉。
這樣一說,天下間的百姓士子,自然是同仇敵愾,至於草原上的事情怎麼樣,相隔千里萬里,誰會理會。
自古以來大國行事都是如此,無論做的怎樣下作無恥,總要有個冠冕堂皇大義凜然的理由給出來。
實際上,這樣一個規矩定下,商隊們怎麼會不知道如何做,這就已經是鼓勵他們放開手腳殺人放火了,還要說的如何明白。
這次的朝會,眾人本來是擔心歸化城的民壯團練擅啟邊釁,結果王通慷慨陳詞,到最後卻成了如何鼓勵他們在草原上折騰的議論,倒是讓眾人頗為的哭笑不得。
這個朝議對於大明來講是個開端,是講大明對北邊各族政策從收縮求和,變為向外拓展,攻伐滅國,整個大明的對外也要從收縮防禦變為積極進攻。
這個是大面上的意義,王通說這些,也不過是為了讓眾人不要對歸化城的政策有什麼意見,大明守成小心了這麼久,看到如此張揚的行事,有些不習慣也是正常的,王通不過是打消他們的念頭,倒是沒想什麼太複雜的大道理。
倒是散朝的時候,王通滿走了幾步,落在後面稟報說道:
“陛下,如今俺答部已滅,察哈爾和科爾沁又是步步後退,九邊重鎮只為固守而設,再在那裡徒費糧餉,未免有些不合適了。”
王通說完這個之後,萬曆皇帝立刻陷入了沉思之中,張誠等一干宦官也都是變了臉色,顯然被王通這句話說動。
當時沒有做什麼反應,但王通回到錦衣衛都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