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酒樓,那一個席面少說也要五兩……”
“你懂什麼,你以為咱們家這麼多好處是憑空掉下來的。”
於監汝呵斥了一句。
現銀和貨物,加起來少說也有兩千兩,而且還有每月五十兩的定額進帳,這樣的厚禮就算是買命也足夠,更讓這於監汝心驚的是,王通和他初次見面,聊天時間也不長,就已經打聽到了他家的情況,而且上門送上了重禮。
這要是照做還罷了,若是不照做,那什麼也不必說了,眼下才臘月二十,各衙門快要放假不假,但通政司還要收奏疏的。
既然對方囑咐了,又得了這麼多的好處,那還是盡心盡力的做吧,自己上疏難免被忽視,不如叫上幾個相熟的同僚,只要有人首倡,附和的人倒是沒什麼干係,算是人情往來,大家一同上疏,也能掀起點波瀾,效果更好。
臘月二十二,都察院山東道御史於監汝上疏彈劾遼鎮總兵李成梁,彈劾李成梁擅權,目無朝廷,私自溝通韃虜豪酋,寒投靠義士之心,敗壞邊鎮軍事。
在這個時節,京師本已經安靜了下去,突然有這麼一個夠份量的奏疏出現,震動歸震動,大家都是奇怪,開始還以為是這個於監汝想要做驚人之語,但附和的奏疏也上了十幾份,大家才覺得背後有人策動。
用心一查,實際上都不用用心,於監汝在上疏之前曾經去拜會過王通,得,由不得大家不重視了,這是王大人要辦遼鎮啊!!
——
謝謝大家!
九百一十九
定北侯、錦衣衛都指揮使王通想要和遼鎮總兵李成梁過不去,這可不是小事,仔細想來,這應該算是大明新舊兩代將門的碰撞了。
不過對這個碰撞,在政壇官場上引起的反響卻小很多,因為王通這次是按照官場上的常見歸程走的,什麼叫常見,就是大佬本身不出面,卻是讓言官彈劾,將這個事情牽出,然後大家再計較。
大佬們如果一開始就出面,那牽扯太多,個頭太大,往往不好收場,先讓個小人物出面,事情如何發展方便控制。
王通很少按照這個路子來,王通在京師官場上給人的印象很不好,他一動作,往往就是真刀真槍,見血或者就要見血的場面,往往沒什麼轉圜的餘地,這一次倒是按照傳統來了,那就好說很多。
萬曆皇帝對王通的這個態度很滿意,如果王通自己主動在朝堂上提遼鎮如何的話,不管王通想要做什麼,他都要慎重考慮,而且最後都是以拒絕為主,但這麼做,那就由得王通去做,且看他說什麼了。
臘月二十四這天,朝會都變得有點懶散,如果不是鄭貴妃,明年就是鄭皇后勸了幾句,萬曆皇帝都想著留在後宮逗孩子了,最近這段時間,鄭皇后對王恭妃的態度很親近,朱常洛和朱常洵小哥倆經常在一起玩,倒是讓萬曆皇帝頗為喜歡。
“陛下,有御史上疏言及遼鎮,臣亦有耳聞,這等書生就在京師,不知邊事,真真是滿口妄言,還望陛下明察!”
朝會沒有進行多久,誰也沒有想到先蹦出來的是兵部尚書畢鏘,眾人交換了下眼神,卻都有些鄙夷的意思。
誰都知道兵部被遼鎮喂的很飽,可你兵部是管邊鎮的,你一個兵部尚書居然這麼主動,實在是太沒身份了,而且這樣過來說,十有八九是在下面的一干郎官壓力之下才推動的,這畢尚書倒現在還沒有將兵部整合……
萬曆皇帝淡然點點頭,開口問道:
“王通你在塞外呆過,對這個事怎麼看?”
左右鄰近過年,萬曆皇帝也懶得多說,直接問了正主,王通應聲出列,行禮回答說道:
“陛下,遼鎮此舉,是寒親近大明之人的忠心,域外萬里,大明兵將出徵孤軍深入,也需要有人協助,如果這些人事後反被韃虜處死,那今後誰還敢向大明效忠……”
王通滔滔不絕,所說的和那日與楊思塵的私談並沒有什麼區別,萬曆皇帝聽的很仔細,王通說到最後,除了將老調重彈了一遍外,又是說道:
“……遼鎮大軍,精銳不下兩萬,正兵不下十五萬,卻任由一女真豪酋坐大,又多方縱容,此等做法,正是養賊自重……”
這句話說完,眾人都是注視過來,心想王大人是真能折騰啊,“養賊自重”這個名目對邊鎮大將已經是極重了。
朝會上並沒有拿出什麼具體的處置來,但朝會之後,王通則被萬曆皇帝留了下來,萬曆皇帝知道,王通從不會無的放矢,之所以在朝堂上說這番話,那必然有他的道理,而且還是走這樣的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