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3 / 4)

情在那個時候做起來週轉速度快不了。最後紅學界專家對這件事就很重視,覺得研究《紅樓夢》就是要蒐集各種《紅樓夢》的古本,如今新發現一個手抄本,它上面還有異文——“異”就是不同的、“相異”的那個“異”——特別是批語上有新的脂硯齋批語出現,他們認為這是天大的事。於是,他們就開始跟那個人聯絡,說能不能夠把你們這個《石頭記》送到北京來,由我們專家來看一下。這個朋友得到這個信以後很高興,就去找這個靖先生,靖先生也很高興。在這之前,借書的人看完以後,就把這個書又還給靖先生了,靖先生就讓他自己把書放到那個堆房上頭去,他就把它放上去了。等到北京要調這部書的時候,他們上樓翻,卻怎麼都沒有,怎麼都找不到了。他們家人最後說了,說前些天有人來收廢品,他的夫人——他夫人沒參與這個事,不知道——就把樓上的很大一堆書,說老堆在那兒特討厭,就把一批這樣的廢舊圖書論斤約了,所以就怎麼也找不到了。這就是紅學版本史上有名的一個靖本謎案。在那個時代,那個情況下,那家的人就是把它當廢紙賣了也算不得什麼,是不是?但是後來就引起紅學界的爭議,說究竟有沒有這個東西,有沒有這本書,對不對?會不會是寄信的人他編造出來的一個事情?但是靖先生和那個人也很著急,樓上所有的書他們說都不能再動,一本本地儲存,一本本地檢查,最後卻發現樓上剩下的這些書都不是什麼獨特的書,都是別人那兒也有的不稀奇的東西。不過他們在有一本書裡面就發現了一張紙,這張紙是從靖本《石頭記》上脫落下來的,這張紙現在還存在,因此就證明這部書是存在過的。他們不可能最後再去假造這麼一張紙吧,這張紙上還寫了一些字,而且還有一條獨特的批語,我在這兒就不細說了。

我為什麼說這個靖本《石頭記》呢?因為靖本《石頭記》在那位靖先生的朋友所抄錄下來的獨家批語中,有一條批語涉及到妙玉在八十回後的故事。這是我們在其他版本中都沒見過的,惟獨在最後當廢品賣掉的那部珍貴的手抄本里面才有的。

這個批語,抄錄者記錄下的文字,錯亂不堪,後來經過紅學專家仔細校正,才可以讀通。批語是這樣的,是在第四十一回,說“它日瓜州渡口,各示勸懲”。“它日”就是以後了,這是在介紹八十回後,脂硯齋她所看到的,曹雪芹已經寫出來的,關於妙玉的情節。“瓜州”我們都知道,是長江邊上的一個渡口,古代就是一個很有名的渡口,“兩三星火是瓜州”,古人有這樣的詩句,意思是晚上離它還遠,就能看到它岸上的燈光。“各示勸懲”,究竟勸懲什麼?怎麼樣地“各示勸懲”?這比較難懂,但模模糊糊可以知道,這段發生在瓜州的情節裡,有“勸告”和“懲罰”的內容。後面又有一句,“紅顏固不能不屈從枯骨,豈不哀哉?”“紅顏”,這應該是指妙玉,“固不能不屈從枯骨”,“固”是固然的“固”,“紅顏固不能不屈從”什麼呢?“枯骨”,一把老骨頭。“豈不哀哉?”這個就好懂了,整個兒是個悲劇。這條獨特的批語,就暗示了妙玉在八十回以後的命運,以及她對別人命運所起的作用。

當然這個依據應該說不是一個很堅實的依據:第一,這部靖先生所藏的靖本《石頭記》現在找不到,迷失了。收廢品的人是不是就一定把它毀掉了?也難說,也可能碰見一個熱愛《紅樓夢》的人,留下來讀了,秘藏起來了。究竟這部書在現在的中國,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沒有?很難說,無從查證。第二,是不是真有這樣一條批語?他們所找到的,留下的那頁紙上的批語,可不是這個批語,就連那頁紙和那條現在看得見的批語的真偽,現在紅學界也看法不一。所以,我只能說我個人相信關於妙玉的這條批語是真實的,如果說是故意作假,單就這條批語而言,我想不出假造它的作案動機。而根據這條批語,我覺得就可以推測出來在八十回後關於妙玉的情節。

前面曹雪芹是有鋪墊的,當僕人向王夫人講述妙玉的來歷的時候,曾經說過,說她的師父圓寂的時候跟她怎麼說啊?說她“不宜還鄉”。記不記得啊?是吧?如果她留在京城的話,她沒事兒;她如果還鄉的話,對她不利。曹雪芹寫林黛玉,也說她三歲時來了個癩頭和尚,因為她有病總不見好,那和尚要化她出家,這就跟妙玉幼時的情況很相近。當然她沒有出家,但是和尚就說了,她如果想要病好,一生不能聽見哭聲,而且除了父母之外,外姓親友一概不能見。結果呢,她還是違背了和尚的警告,見了外姓親友,寄人籬下,天天以淚洗面,那麼,這就不能不是一個悲劇的結局。你可能會覺得,曹雪芹這樣寫,是在宣揚宿命論,但這也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