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的有名的大學,所讀專業自然也是外語。
在改革開放附帶出國熱的偉大時代,那所大學和那類專業對許多年輕人來說都如聖殿般令人神往,有幸進入那裡的少男少女們則如天之驕子般令同齡人羨慕不已。而那些孜孜學子們一個個也都是春風得意志向高遠,每逢農曆十五便常有人三五成群地湊在一起議論中國的月亮不怎麼太圓。
在這樣一個頗有幾分洋味的環境裡,學生們恍惚覺得自己的軀體突然也變得洋氣了許多,幾乎就是半中半洋的混雜體了。於是,許多同學一下子便習慣或嗜好上了講洋話聽洋歌跳洋舞看洋書吃作餐穿洋服行洋人禮節等外來文化——即使不習慣也要努力裝出一副習慣的樣子。有人向大街上提著鳥籠子閒逛的退休老工人問路時出口便是洋文,遭到白眼後才猛然意識到自己由於鼻子的原因並不適合在這裡用洋文問路,於是嘟囔一聲“對個彈琴”之類的話後便趕緊揚長而去了。
她陳小華家境不好,靠微薄的助學金和父親賞給的那幾塊大洋是無法與同學們一起在洋化的大道上闊步前進的。但是,她有一副荷花般的臉盤、一條泉水般的歌喉和一段善於舞蹈的楊柳般的腰肢。她開始效仿某些高年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