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麼辦了?”
張伯駒繼續說道:“扇子遞給乾隆皇帝,乾隆一下便看出來了。這位‘古稀天子’自幼飽讀詩書,豈能騙得了他?一問。紀曉嵐答得卻妙:古人向有‘一字師’之說。惜墨如金,方有千古文字。王之渙這一首,‘間’字原本多餘,臣便把它略去了,乾隆不解,讓紀曉嵐詳述。紀曉嵐便道:這本是一首詞,詞,長短句也,方名實相屬。這首詞念來,卻是這樣:‘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乾隆聽罷,連聲道好。”
齊白石聽了,細細一想,也覺有趣,笑了起來。
小敘片刻,齊白石忽然對張伯駒說道:“前次去中南海,我見到了政務院總理周恩來。他告訴我,《伯遠帖》已從香港買回來了,不知是花了幾百萬還是幾千萬,用的是外國錢。周先生說了,有時間,可以去故宮看一看。”
張伯駒心頭一震!
他彷彿聽到了久別的親人的訊息。
“聽森然說,這《伯遠帖》在叢碧兄手上過過?”齊白石問。
張伯駒猛地站了起來,似乎並沒有聽到齊白石問什麼,怔了好一會,才對齊白石說:“齊先生,過了年,我們一起去看一看,怎麼樣?”
“好,好!”齊白石連連答應著。
方才他們進屋的時候,何香凝便出去了,這時,她同齊白石的夫人胡寶珠一同拉著手進了屋。因為常來常往,自然免去了客套。何香凝向張伯駒問起了他的夫人:“伯駒,這兩天慧素怎麼沒到我那兒去?”
何老太太已經七十多歲,身體健朗,廣東口音很重,為人熱情豁達。她的畫屬於嶺南畫派,高潔冷豔、蒼勁峭麗,尤工畫松竹花卉,別具一格。最近,慧素正和何香凝以及劉繼瑛、肖淑芳為慰問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做幾幅大畫。自古以來,女畫家便寥若晨星,女國畫家、女書法家更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何香凝望重德高,又十分好客,在北京的女畫家都願意同她在一起。
張伯駒道:“這幾天,孩子有病,脫不開。”何香凝關切地問候了一番,又道:“一半天,我要去府上拜拜呢。聽人說,慧素臨過一張吳歷的山水,絕了,不少人題詞呢,真該看一看。”張伯駒熱切地表示了歡迎。大家又閒聊了片刻,便告辭了。
齊白石送他們出了門,臨別,不放心地囑咐道:“對聯的事,就不用往外傳了,免得不好。”張伯駒見老人慎重的樣子,覺得挺有意思,又勸了幾句,便離去了。
二
大年初三,家裡來了一位稀客:譚得侃。
一晃幾年不見,譚得侃明顯地老了,面板鬆弛、粗糙,抬頭紋又密又深。走起路來,步子也不那麼穩了。一雙黑黑的眼睛,全無昔日的光彩。一身毛料的中山裝,只能帶給人一點兒強打精神的感覺。看得出,這幾天他的日子不那麼好過。
他從廣東來。
北平解放後,為還欠款和維持家用開支,張伯駒把護國寺的一處老宅賣了,全家遷到了後海南沿的一個小院裡。這是他最後一點兒不動產。院子不大,也不夠規矩,一排四間北房,西邊是一個偏廈。街門衝著後海的南沿,進門是個不大的天井。右手拐過去,便是那一排北房。院子裡,種了幾棵桃樹,到南牆,不過幾米寬。早年間,這個小院是安頓老家來人臨時住一住的,全然是尋常百姓之家的模樣。張伯駒會住到這種地方來,譚得侃也是萬萬沒有想到。若不是傅湘領路,他根本就找不到這裡了。
一見張伯駒,譚得侃便直截了當地說:“我打算在這兒住幾天,方便不方便?”
張伯駒自然應承了,讓榮管家把譚先生帶到客房裡安頓了下來,譚得侃一路勞累,洗了洗,便關上門睡了,直到傍晚,才出了房。
雖說睡了一大覺,可他的氣色依舊不大好,分明有什麼心事。
譚得侃是有心人,禮數上是周到的。傍黑,有人把他的行李送了來,是沉甸甸的兩口大號木箱。譚得侃讓人把其中一箱抬到上房,打了開來,居然全是各地的名產,有南京的板鴨,金華的火腿,姑蘇的酥糖,山東的牡蠣,江蘇的銀耳,廣西的猴頭,浙江的鯉魚,廣東的龍眼和月餅。一個大箱子,裝得滿滿登登。張伯駒頗覺意外,客氣了兩句,譚得侃卻隨意說道:“一點土儀,不成樣子,胡亂送人算了。不值幾個錢的。”“譚先生好似有什麼心事?”張伯駒關切地問。
譚得侃目光發澀,微微一嘆,好一會兒才說:“張先生,我是來求你幫忙的。”他回身看了看,又道:“請借一步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