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者自食其果。
第五章 美國
馬耳他島距離紐約為地球圓周的四分之一,馬斯喀特與舊金山之間的距離則足有半個地球。美國在中東歷時較久的利益,即它的教育與傳教設施,兩者均非政治性質,它新近在波斯灣地區取得的石油特許權,在大戰爆發時還處於萌芽狀態。因此,美國政府在此階段甘願讓英國在這個地區的政治中執牛耳,雖然美國駐伊拉克和黎巴嫩的兩位公使分別在1941年4…5月以及1943年11月的政治危機中都曾立過大功。
美國空軍自1942年夏天起就一直在中東作戰,然而它在這一戰區的主要戰略作用還在於非它莫屬的補給工作。1941年,它開始運來了租借物資的供應。
1942年底,它接管了經過波斯通往蘇聯的補給路線,並作了很大的擴充。它在中東補給中心的活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要是沒有它的出口物資和海運,這個地區的民間經濟勢必陷於混亂。美中不足的是,軸心國的軍隊一經被逐出北非之後,“經濟人”的念頭就開始從打贏這場戰爭轉到爭奪戰後市場上去了。美國嚮往中東對它的出口“門戶開放”,英國則希望把中東補給中心的區域計劃工作延續到戰後時期,這就發生了衝突,英鎊區遂被猜疑為限制美國競爭的人為的手段。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情形一樣,西半球對石油資源的巨大需求在美國造成了過分的擔心。英國在波斯享有開採特許權的大量蘊藏,令人垂涎三尺,它還為此蒙受了囤積居奇的惡名;根據美國政府自己提出的要求,英國為彌補伊本·沙特預算中的赤字挑著較重的擔子,美國石油界的某些人士卻為此而產生了毫無根據的猜疑,擔心英國會竊取他們手中的無比寶貴的阿拉伯特許權。1944年,在當地發生的雙方人員之間的衝突導致了美國國務院和英國外交部之間的外交爭執,兩國各自調換了駐吉達的公使。
到了1943年,羅斯福顯然採取了一條獨具一格的“反帝”路線,對年輕的民族主義統治者,如摩洛哥的素丹和波斯國王穆罕默德·禮薩所提出的要求,說他們的國家應該擺脫“帝國主義的”條約和特許權,戰後應藉助美國的財政和技術支援進行開發等等,他都欣然傾聽。美國政府雖然尚未感到有必要發展一項連貫一致的中東政策,美國的工商業者此時卻已對這個地區尚未開發的經濟資源垂涎欲滴,因此總統“反帝”興趣的實質,也許未必如他自己想象的那樣大公無私。不知箇中奧秘的觀察者未能洞悉的一點是,事實上,大戰期間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已有巨大的發展,所以當時它不得不破題兒第一遭組織一箇中東專家班子,此中人選起初大半是從它在那裡的教育機構的人員中物色的佼佼者。但是,英美之間的和諧一致,在丘吉爾和羅斯福的支援下,延伸到了巴勒斯坦問題,他們兩人都想借重伊本·沙特來扭轉局面,排難解紛,無奈未能實現。這個問題之所以成為1944年總統選舉中的一個因素,是由於美國的五百萬猶太人(其中約有半數住在紐約州)對於黨務主管人有重大關係。然而,羅斯福的政治練達,國務院和陸軍部的勉力從事,使此事得免成為戰時的一件美英爭端;但是他們也只能拖延一些時日,等到一個許了重願的工黨政府在英國上臺和杜魯門政府草率進行干預(至少英國人有這樣的看法),這個本來已屬棘手的“三方面的問題”變成了馬克斯三兄弟的驚險萬狀的場面在現實世界的無情搬演。
第六章 蘇 聯
馬克思主義倫理道德的相對性及其斯大林派的代表人物對公眾輿論所表現的寡廉鮮恥、鄙薄侮慢——作為黨的工具,那自當別論——造成了蘇聯政策的反覆無常,除東方專制政體外,在當今這個時代是無與倫比的。蘇聯在中東策劃的“反帝民族統一戰線”,未能在兩次大戰之間把英法從它們的委任統治地和它們有利害關係的地方攆走,從1935年以後即被擱在一邊,默無聲息地讓位給“反希特勒的民主陣線”了。《訊息報》對1939年5月12日的英土協定曾表示歡迎,說它是一個有利於和平的因素;但是在克里姆林宮作出決定,認為德國比西方強國更值得結盟,並隨即把西方強國一下子挪到它的相對主義判斷中的下風地位之後,蘇聯政府便力阻土耳其同英法結盟,還要設法把英法的艦隊拒於黑海之外。蘇聯向德國提供石油,又轉而促使英法兩國在1940年初考慮使用飛機越過土耳其和波斯領土轟炸高加索油田。莫洛托夫在1940年底同軸心國家的會談中堅決主張控制黑海海峽,說它是“英國進攻蘇聯的歷史通道”,還堅決主張“朝著波斯灣的總方向”擴充套件蘇聯勢力。在蘇聯政策傾向納粹的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