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這一問題才陷入無可挽回的僵局,當時冷戰已擴大到了蘇美關係和國際關係中的各個領域裡了。
第四編 感想和總論
在大戰進行期間,對軍事安全的要求以及審慎的官方政策,使大同盟內部的衝突所造成的分歧縮小了。到了戰後,無論在俄國或是在西方,針鋒相對的看法變得十分普遍——關於戰時經歷的闡述,雙方都聲稱大同盟的夥伴處心積慮地使用了欺詐與陰險的手段。事實的真相顯然是介乎這些極端的說法之間。戰時三大盟國的內部磋商,既沒有一味用馬基雅弗利式的陰謀詭計,也不完全象同志般的開誠佈公、互相信任。然而,1952年(作者撰寫本書時)距離這場大戰還太近,任何人都無法充分地瞭解大同盟的真正作用和歷史意義。這一方面是由於所能獲得的資料不足,尤其是缺乏俄國方面的可靠資料,同時也因為時間還隔得太短。惟有善於利用事後的洞察力才能意識到大同盟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然而,初步的評價還是可能的。利用官方公佈的檔案和私人的回憶錄等,我們可以看清某些(也許大部分)由於戰時官方的沉默和政策而在公諸於世時被歪曲的事實。我們研究了到1952年為止已經公佈的各種記錄以後,能夠糾正那些過於簡單化的論述,自從俄國同西方甚至不再偽裝合作以後,這種論述是屢見不鮮的。本書試圖達到的目標正是這一點,儘管在闡述現代史時,必然會有許多謬誤和不當之處的危險。
結論是,想把大同盟的歷史適當地納入世界史結構的艱鉅嘗試,顯示出這項工作雖然非常吸引人,卻又特別複雜,到處存在著暗礁,是對智力的一種挑戰。然而,看來還是值得作出初步的努力,以便在戰時結盟的大國關係中,辨別出哪些只是暫時現象,哪些才是比較持久的。
那些暫時現象是相當容易看出的。在1945年和1946年,大同盟的大部分國際機構都解散了,並在很小程度上由聯合國管轄下的各種效能相當差的機構所代替。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來說,大同盟徹頭徹尾是旨在對付共同敵人的各個民族國家之間的短暫的聯盟;當共同敵人的威脅消失以後,這個聯盟立刻就變了。大同盟存在的歷史同以前的好幾百次(即使不是好幾千次的話)聯盟一模一樣,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結成後又消逝,最早的例子是美索不達米亞諸城邦。無庸置疑的是,大同盟之所以組成是為了對付德國和日本的進攻,等這兩個國家被擊敗後,它也就解散了,只留下一個聯合國組織,象個發出回聲的海螺殼,而當初計劃成立該組織時,卻是想透過它使大同盟永遠存在下去。
在對盟國合作的評價中,如果不強調對付共同敵人的重要性,那必定同實情大相徑庭。在俄國方面,1946年以後事態的發展使這個事實昭然若揭。但1946年後英美重新結盟,可能使戰時對付共同敵人這一點在協調英美政策上所起的作用變得不很顯著。然而在1944年春季和1945年秋季,德國的失敗已成定局,同時美國人尚未認清俄國肯定將造成威脅,如果研究一下這段時期中英美關係的發展過程,我們便能看出,在不面臨共同危險的情況下,英美兩國的友好與合作是多麼容易被打斷的。
在對希特勒和東條促使大同盟誕生並延續下去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估計之後,在人們充分理解了大同盟和歷史上已消逝的各種聯盟命運相同之後,還需要闡明幾點。不管上述一切,這個同盟在國際關係上確實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即使不是永遠的,至少也是持久的。為了方便起見,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1)超國家的行政機構的發展,(2)英美關係的變化,(3)國際政治力量對比的變化,(4)闡明並宣傳一個強大的國際烏托邦的神話,(5)促進或許可以稱之為當代的“社會革命”的運動。其中第二項實際上是第三項的具體事例,但對於整個世界具有特殊意義,因而也許應該分別研究。此外,上述各個方面都可以說是第五方面的具體表現,因為我們是在剖析一個事實上不可分割的整體。
同過去各種聯盟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組成的大同盟是一個嚴密得多的權力組織。部分原因是由於通訊與交通方面技術的改進。因為有了無線電、電報、電話、電傳打字電報機、機械化的密碼翻譯、保密器和其他裝備,在盟國首都之間以及同所有各條戰線都能進行源源不絕的大量的秘密通訊。假如沒有飛機,戰時的主要會議幾乎不可能舉行。這些會議是極為突出的。此外,盟國官員還舉行了幾千次較為次要的會議,他們來回奔波全靠航空的速度與舒適。
新技術使交通與通訊變得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