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他表示寄希望於這樣一種可能性:經過改組的政府可能由國民黨和第三方面的自由主義分子來擔任領導。
馬歇爾將軍的召回,標誌著美國正式調停國共兩黨衝突的終結,也預示著——
雖然一時還不明顯——美國放棄了原來鼓勵中國建立一個包括共產黨在內的聯合政府的政策。最後,這也開始了一個可以稱之為美國部分撤出中國的新階段。
202
第二章 1945年8月15日至1946年12月31日的東南亞(1945年8月至1947年1月)
第一節 被逐出的西方政權重新建立的背景
當1945年8 月15日日本投降時,東南亞大部分地區仍然處於日本佔領之下,因為當時雖然菲律賓和緬甸的大部分地區已由盟軍奪回,但馬來亞、暹羅、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仍在日本手中。當時盟國對東南亞的軍事責任是這樣分工的:菲律賓屬太平洋戰區,歸麥克阿瑟將軍領導的西南太平洋司令部管轄;印度支那的北部劃歸蔣介石委員長指揮下的中國戰區;其他地區則屬於海軍上將路易斯·蒙巴頓勳爵統帥的東南亞統帥部範圍內。
這樣,絕大部分責任都落到東南亞統帥部肩上。它必須立即佔領一片約有一億六千萬人口的廣闊地區,本來這個地區是打算透過一系列軍事行動來分階段佔領的。
東南亞統帥部感到自己面臨錯綜複雜的政治局面。這個次大陸上的國家飽受戰爭的創傷,人民的觀點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戰前,在緬甸、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等殖民地曾經有過政治騷亂,在馬來亞的中國人中也有過規模較小的騷亂,但至少在有一些國家,宗主國的控制曾有所放鬆,這些國家的人民曾指望有一種雖然緩慢但不斷發展的自治。大多數有識之士都認為:為了使政治和經濟結構有秩序地發展,宗主國的援助是必要的;另外,既然在當今的世界上弱小的獨立國家的生存前景十分渺茫,與宗主國保持緊密的聯絡也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的征服使人們對這些原則的一切信念都發生了動搖。歐洲人被趕出去了,當地人民失去了歐洲人的行政和經濟方面的援助;但是日子仍然過下來了,行政管理工作在沒有歐洲人——官員以及其他人——在場扶持的情況下,仍然維持了下來,至少是勉強維持下來了,而這種扶持曾被歐洲人認為是東南亞人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東西。當地的文職人員和軍人被提升到他們在戰前連想都不敢想的級別,並且已經設法掌管了他們自己負責的222 部門的工作。在重大決策方面,日本人給予當地行政官員的權力範圍可能極其有限,但是日常的行政事務都交給了當地的文職人員;而對大多數人民來說,重要的就是政府的這些日常行政事務。因此,所謂在管理東南亞公共事務中需要外來援助的說法,原來只不過是一種錯覺而已。或許比起戰前來,效率差了一點,但現有的效率已足以應付日常的工作。那種由於提供保護而應該擁有根應權利的要求也同樣遭到了破產。長期以來,殖民強國力圖為自己統治附屬國作辯護,其理由是,至少它們做到了保護附屬國免受其他強國的侵略;可是,當考驗來臨時,它們卻完全沒有履行自己所承擔的責任。美國人、英國人、荷蘭人和法國人都一樣,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而這正是政府的首要職責。對比之下,象暹羅這個東南亞唯一的獨立國家,倒比其他地區容易得多地倖免了戰爭的浩劫。
而恰恰是那些殖民強國力圖堅守的地區如馬來亞、緬甸和菲律賓,卻損失最重,由此可見,在政治上和軍事上依附於西方宗主國,其實在戰時並不一定是有利的。也許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在日本的軍事佔領下,印度支那、菲律賓、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區在名義上都成了獨立的主權國家。雖然在某些方面,日本給予它們實際上的獨立性可能比以往西方大國統治時所給予它們的政治自由還要少,但無論是印尼人、緬甸人或其他東南亞人,在當了那麼多年的僕從之後,沒有一個不為自己能當一個名義上自由的主權國家的公民而感到驕傲的。日本做到了西方列強曾說過而事實上從未做到的事。此外,幾乎在東南亞的每一個地區都掀起了抵抗運動,這些抵抗運動絕大部分出於自發:它們並不是由從前統治這些地區的強國鼓動起來的。而是東南亞人民自己組織起來的——大部分是由政治上的左翼分子自願結合而成,因為右翼分子(他們通常在本國擁有大宗財產)對於要冒著生命和財產的危險去公開反對得勝的敵人,是要更為小心翼翼,瞻前顧後的。抵抗運動雖然經過多年223 的挫折,但最後結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