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建議包括德國全面解除武裝,瓜分其 領土的可能性,盟國共同佔領德國,允許所有非納粹黨人的德國人政治活動自由,以及償付賠款。按赫爾記述,斯大林高興地接受了這些建議。
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對於赫爾堅決主張把中國包括在“四大國”之中,並作為正在考慮建立的國際組織(聯合國)的發起國之一,並不那麼高興。他們和丘吉爾一樣,懷疑中國是否有能力在不久的將來起一個強國的作用;但是他們最終還是同意了,因為在這個次要問題上繼續反對羅斯福和赫爾以致與他們產生隔閡,那是不明智的。
斯大林很可能想到,如果總統和他的國務卿是如此支援中國,他們可能已打定主意想在遠東看到日本力量的徹底毀滅,正如他們想在歐洲看到德國力量的毀滅一樣;而這對於蘇聯的前景來說將同樣是有利的。不論怎樣,在10月30日克里姆林宮的一次告別宴會上,斯大林特意告訴赫爾,蘇聯將在德國失敗後參加對日作戰。赫爾十分高興,特別是因為那時斯大林對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沒有提出任何條件。
接著,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召開。參加開羅會議的有蔣介石、丘吉爾和羅斯福。會議決定在日本失敗以後不僅要剝奪它自1931年以來所攫取的一切領土,而且包括長期來為國際條約所承認的屬於它的領土:福摩薩、澎湖列島、朝鮮以及太平洋中前屬德國的島嶼。11月28日斯大林和羅斯福在德黑蘭的首次會談中,羅斯福似乎就把這一決定告訴了斯大林。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期間重複了他的許諾,說一等到打垮德國後,只要給蘇聯一定的時間把增援部隊開到遠東去,他將立即參加對日作戰。他在那時不願透露他要什麼報償,雖然他暗示他是有一些要求的。事實上,還是羅斯福主動建議蘇聯可以進入大連,大連可以在國際監督下成為自由港。斯大林說,中國人可能會反對這樣做,但羅斯福確信他們不會反對。
德黑蘭會議主要談的是對德作戰的計劃。斯大林取得了在1944年春季將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的諾言。然而,這個諾言是有條件的——它取決於德國在法國的空中和地面力量不超過一個預計數字。對丘吉爾來說,這裡可能還有個空子可鑽,他對這次計劃中的進攻肯定不是一個熱情的支持者。斯大林很可能對英國和美國在這件事上的信用抱有懷疑,如果他確是如此的話,那就可以說明1944年1 月發生的一個稀奇事件,當時蘇聯報紙指責德國和西方民主國家之間正在進行單獨擄和的試探。俄國人也象納粹分子一樣,有一個習慣,喜歡指責別人在做他們自己正在打算做的事情。有些跡象證明,1943年12月和1944年1 月,柏林曾透過駐斯德哥爾摩的日本公使館把和平試探者派到莫斯科,而這次俄國顯得比以前有更好的反應。但是德國要求讓烏克蘭自治,並要求蘇聯在德國對西方大國的戰鬥中給予德國經濟援助,這些要求是斯大林所難以接受的。
下述事實使上面所談的一段情節更添上幾分真實性:1944年1 月24日,重光再次企圖促使德國與蘇聯講和,他還對施塔默爾說,為了脫出身來去對付西歐和地中海方面對它的威脅,德國應當放棄烏克蘭。從這件事上看,他似乎知道,希特勒想對烏克蘭保持某種控制,這是使蘇德可能達成協議的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但是正如裡賓特洛甫的答覆所指出的那樣,希特勒仍然是固執的。重光被告知,希特勒現在想等到他打敗了——他指望能打敗——西方盟國對法國的進軍後,再作考慮。希特勒認為,這樣將會促使斯大林按照希特勒要求的條件講和。
重光並不因碰壁而氣餒,他又一次轉向莫斯科。在1944年4 月8 日的一次會談中,佐藤向奠洛托夫提起日本在1943年9 月提出的派遣一個進行調停的特別代表團的建議。莫洛托夫問,德國是否現在已請日本調停;對此佐藤只能作否定的回答。
接著,4 月12日莫洛托夫聲稱,鑑於形勢依然未變,所以蘇聯對這個建議的回答只能同樣保持不變。4 月13日,葛羅米柯再次通知赫爾,日本提出調停的建議,遭到了拒絕。
其後德國遭到了一系列新的災難。到1944年8 月底,西方盟國已經在諾曼底登陸成功,徹底擊敗了德國在法國的軍隊,將其殘餘部隊全部驅逐到低地國家和德國。德國在東線的崩潰幾乎同樣嚴重。芬蘭和保加利亞被迫求和,羅馬尼亞倒向對方,而俄國軍隊正在威脅著東普魯士,並湧進波蘭中部。希特勒的徹底崩潰已指日可待。
在這種新形勢下,重光決心再次試圖恢復德國與蘇聯之間的和平。他親自和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