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的做法是偏向於不支援任何一種特殊的方案。相反,他隨時都在充當丘吉爾和斯大林的調解人,把解決糾纏不清的歐洲事務的積極主動權大部分留給了英國人和俄國人。
在軍事方面,英國人同美國人一樣急切地想解決兩國之間所出現的關於歐洲戰略的爭論。他們和往常一樣,準備把太平洋戰爭的問題留給美國人去解決。但是,如果沒有其他原因的話,至少是地理上的事實使英國人對於需要解決的政治問題的主次看顛倒了。盟國對德國和波蘭的政策問題、法國在戰後歐洲大陸的均勢方面將起的作用、英國在巴爾幹各國和波斯的影響的前途——這些都是緊急和重要的事情,只有在大國把這些事情友好地解決以後,再去進一步著手成立一個世界性的聯合組織,似乎才是明智的。崇高的原則和友誼的表白,如果不能變為有關個別國家和區域未來命運的詳細的協定,畢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斯大林也是抱著一種多少與此相同的精神參加雅爾塔會議的。如果說他有三個總的目標,那似乎是有道理的。他要為蘇聯經濟的重建取得所能得到的一切資助。這是指德國的賠償,以及如果可能的話,還有美國的貸款。第二,他想獲得沙皇政府在1904…1905年俄日戰爭後在遠東失去的領土和特權,作為他在滿洲加入對日作戰的報酬。第三,這無疑是斯大林最重要的目標,他要為他的國家免受德國侵略的未來安全打好基礎。他大概認為,要達到這一目標,大戰時在三大國之間出現的普遍的諒解必需繼續下去。為了保持這種諒解,他準備作出讓步,而且也的確作過幾次在他看來是非常重大的讓步。
但是斯大林也認為,為了保證蘇聯未來的安全,需要在位於俄德之間的東歐國家裡成立同俄國友好的政府。很可能,甚至大有可能,斯大林這時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這個十分自然的願望給他造成的進退兩難的局面。隨後的事件表明,一個滿足了蘇聯的友好定義的政府,幾乎不能同時滿足西方國家的民主定義。但是把“友好”政府強加於象波蘭和羅馬尼亞這類國家,便很可能得罪英國和美國,甚至和他們對立。因此,1945年2月斯大林所想到的保證蘇聯安全的兩個基本條件,從長遠來看,將證明是互不相容的。
然而,在1945年2月,這種兩難的局面還不是很清楚的。看來斯大林是以為東歐國家的政府實際上將把當地共產黨在大戰期間建立的“人民陣線”儲存下來,這樣就有可能在這些國家中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在這樣的政府中,共產黨當然會起重要作用,雖然還不是獨一無二的作用,“法西斯分子”和“通敵者”將依法從政治活動中排除出去。把“法西斯分子”和“通敵者”這些名詞的定義加以擴大,把所有積極反俄或反共的人都包括進去,就有可能確保建立起友好的同時又不會觸犯西方民主的陳舊信念的政府。畢竟,在英國或美國有誰願意來保衛法西斯分子在俄國勢力範圍內鬧事的權利呢?特別是,假如斯大林採取步驟約束共產黨,讓他們不要在西歐以及在英美勢力佔優勢的世界其他地區同英國和美國為難的話。斯大林朝這個方向準備走多遠,這在希臘最近已經得到引人注目的證明,丘吉爾既看出了,也很感激斯大林的非凡的剋制。
因此情況似乎是,在雅爾塔會議期間,斯大林可能覺得如果他不去幹涉英美的勢力範圍,他就可以指望西方國家也不來干涉俄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問題只是透過友好的方式確定俄國勢力範圍的界限。歐洲諮詢委員會最近達成的協議,劃定了俄國在德國的佔領區,再加上他和丘吉爾於1944年10月在莫斯科達成的關於巴爾幹國家和多瑙河流域的歐洲國家問題的協議,似乎已經解決了這項問題的大部分。剩下的只有遠東問題和最困難的波蘭問題了。
在每一地區內,斯大林都有一些在他看來必然是可以進行合算的交易的籌碼。在遠東,他能派紅軍協同對日作戰,能達成協議承認蔣介石的政府而犧牲中國共產黨。至於波蘭,他暗示,法國和波蘭可以說是對等的。他希望做的交易很簡單。他承認和支援戴高樂的臨時政府(這是1944年12月締結的條約所確定了的)。作為交換,他覺得他可以要求英國人和美國人承認和支援新的波蘭臨時政府。
但是英國和美國都不是這樣看待這些問題。丘吉爾急切地要從俄國的統治下把波蘭救出來。斯大林眼中的友好的波蘭政府,在丘吉爾看來只能是一場傀儡戲。至於羅斯福方面,他希望根據國際關係準則所達成的基本協議能超出勢力範圍這整個問題,有了這樣一個協議,就不再需要任何一個大國在歐洲的任何地方進行單方面的干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