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條的規定,採取必要步驟,行使其權利,以其軍隊開入伊朗境內,以資自衛。……蘇聯政府現在採取的這種軍事措施完全是針對在伊朗進行的敵對活動所造成的危險的。當威脅伊朗和蘇聯利益的這些危險一經消除,蘇聯政府將根據1921年蘇伊條約規定的義務,立即從伊朗境內撤出它的軍隊。
7月22日,即在第一次英蘇聯合照會遞交波斯人之後三天,伊拉克英軍總指揮官奉命作好準備,如外交壓力無濟於事,就佔領阿巴丹的煉油廠和在哈納金南面的訥夫特沙赫小油田,並在稍後一些日子佔領波斯西南部諸油田,作為聯合顯示力量的一個方面。他本來是奉命為8月12日提出第二次英蘇聯合照會及時做好部隊的初步集結工作的;但該照會直到16日才被遞交波斯政府。21日,接到通知,波斯的答覆不能令人滿意,英蘇聯軍可能在22日開始向波斯進軍。作必要準備的命令已經發出,但因蘇聯政府的意見,再次延期事屬必要,於是將進軍日期最後確定為8月25日。軍隊的集結既已在原定日期8月12日完成,如此一再延期就減少了一舉成功的可能;顯然,波斯政府已經料定英國會早日進軍,波斯增援部隊正在派往阿瓦士。由此可見,波斯當局定已覺察到同盟國貫徹主張的意圖是嚴肅不苟的;不過更可能的是,德黑蘭無人敢向頑固暴躁的國王強調這一點。
國王於8月25日會見英俄外交代表,向他們保證願意順從他們政府的要求。但感到“諾言必須見諸行動”,英俄軍隊在那天早晨開始的進軍仍未停止。8月27日,波斯內閣辭職,次日,以穆罕默德·阿里·福魯吉為首的新政府命令軍隊忍耐克制,不再抵抗。事實上,他們的抵抗一開始就是徒然的。俄國人透過亞塞拜然已前進到遠達拉什特、贊兼和雷扎那等地。較小規模的英國軍隊在第一天戰爭告終時,也佔領了阿巴丹和沙赫普爾港,到27日傍晚,已進抵前往阿瓦士的中途靠近克爾曼沙赫的地方;英軍傷亡總數,計死二十二名,傷四十二名。這兩支盟國部隊,於8月29日傍晚在辛納,又於8月31日下午在加茲溫稍南的地方會師。
德黑蘭的德國人,直到最後時刻,還深信波斯和同盟國之間的談判會再拖延兩個月,讓他們有充分時間結束他們的業務,然後安排取道土耳其撤退。德國公使館人員曾為這種看法鼓氣,宣稱英國人向波斯進軍尚未準備就緒,俄國人在其他戰線也分身乏術,無力及此。結果是七百多名德國男女老少被困在德黑蘭。
就暫行解決辦法的條件進行的談判時間拖延很久。同盟國於8月30日第一次遞交波斯政府的照會,要求將所有德國公民,除已在德國公使館避難的那些人和某些必不可少的技術人員外,在一週內一律驅逐出境。繼而於次日又發出照會,要求將所有德國人,除公使館真正的工作人員和某些技術人員外,均應交給英國和蘇聯軍隊。波斯政府9月1日的答覆則要求修改所擬英蘇佔領區的範圍,並要求賠償波斯人生命財產的損失。同盟國於9月6日答覆,要求逐走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各國的公使館。英國的復照表示願意討論調整佔領區的範圍問題和最後撤退時支付一筆賠償費的問題;蘇聯政府卻拒絕對其佔領區範圍作任何更動,拒絕支付賠償費,拒絕交還所繳獲的槍支彈藥,也拒絕使其部隊儘量不同波斯居民接觸。9日,波斯首相取得議會同意,接受了同盟國的要求。國王怒火中燒,悶悶不樂,波斯人在其支配下,一如既往,甘冒不韙,仍持公然對抗態度;官方《訊息報》9月10日的一篇社論,據說幾乎可以肯定是出自國王的授意,引起了同盟國的抗議。這篇社論為軸心國公使館的關閉表示惋惜之後,繼稱:“我們在這些國家首都的使節將照舊留在那裡,我們同這些國家的政治關係將繼續下去。”在波斯政府機構中奉國王之命行事的那些阻撓分子的縱容下,德國公使館繼續拖延交出其僑民。因此,陸軍部於9月14日通知韋維爾,一俟同俄國人議妥,英俄就開始向德黑蘭聯合進軍。俄國人同意於9月17日下午3時同時進入首都郊區(而不進入城區)。但16日上午11時在議會臨時會議上,據宣佈:“由於健康日衰”,國王禮薩業已退位。來自德里和倫敦的英國廣播公司的波斯語廣播,已為這事製造理由,並於9月13日至15日期間越來越直言不諱地提醒聽眾,這位國王的統治是如何一天一天地變得更加專制獨裁;並將波斯最近發生的種種事端都歸咎於國王及其“納粹式政府”,最後則提出要不要恢復立憲政府的問題。這些廣播,據說在德黑蘭很受歡迎,並在議會最近的一次會議中得到反映。二十一歲的王儲穆罕默德·禮薩,當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