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全達到,但已取得了巨大進步。俄國的經濟生產也許還不是高效率的,但至少是有成效的;而且在四年之後就要經受戰爭的考驗,就要(在美國和英國的重大幫助之下)裝備並供應最大的軍隊投入戰場。

五年計劃的總產量

產品單位1932年1937年

計劃 實際完成 完成的百分比 計劃 實際完成 完成的百分比

全部工業10億盧布 43。 243。 3100。 2102。 795。 592。 9

煤100萬噸 75。 064。 085。 3152。 5127。 183。 3

石油和天然氣100萬噸21。722。3102。947。530。579。0

電力10億千瓦22。013。460。938。036。495。8

生鐵100萬噸10。06。262。018。014。580。5

棉布100萬米4;7002;72057。96;2503;45035。2

這種全國性的巨大努力不單純是經濟方面的;它同時也是一個為戰爭作準備的龐大的重整軍備方案。蘇聯政府認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在希特勒於1933年上臺執政以後。這種努力出之於真正的愛國主義,也是出之於蘇維埃政府中央權力機構的堪稱明智的指揮,而那是用可怕的內務人民委員會(NKVD)的武器武裝的;早期還有一批重要的外國專家(主要是美國人和德國人)協助其事,它是由一支龐大的、形形色色的、不熟練的勞動大軍貫徹的,對他們半付酬、半強迫、食宿都極差。據在馬格尼託哥爾斯克——“俄國的鋼城”——工作過幾年的一位美國人約翰·斯科特說:

這就是1933年的馬格尼託哥爾斯克。二十五萬人,其中有共產黨員、富農、外國人、韃靼人、判了刑的破壞分子和一大批藍眼睛的俄國農民,在荒蕪的烏拉爾大平原中部建立著歐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金錢象流水似的嘩啦嘩啦地花,人們挨凍、受餓、吃苦,但建設工作卻不顧個人死活地往前趕,歷史上很少有過象這樣無與倫比的群眾英雄主義。

再引一段斯科特的話:

工業單位的董事和經理通常都是黨員。黨在工人中威信很高。……黨是推動工作前進的主動力和幹勁的源泉。黨有時也出差錯,而且往往由於它搞了不必要的陰謀和搜尋異端而弄出亂子來,但總的說來,如果沒有黨,馬格尼託哥爾斯克是不會建設得那樣快或那樣好的。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以後的十年期間,這場對人民的戰爭發生了列寧肯定沒有預見到而斯大林可能也沒有預見到的轉折。它開始於放逐富農,其時恰恰是人口稀少地區——或者甚至可以說自由人不願意居住的地區——的基本建設企業迫切需要不熟練勞動力的時候。於是只好使用被放逐者:五年計劃極端需要幹粗活的勞動力。蘇聯國家政治保安局找到了解決勞動力不足的辦法。於是便從已夠悲慘但遠未大規模肇端的早期的布林什維克勞役營中產生了龐大的強迫勞動制度,而且廣為流行,很快就成了蘇聯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被放逐者愈多,使用強迫勞動力的地區愈廣;使用強迫勞動力的地區愈廣,對被放逐者的需要就愈大——首先是國家政治保安局,然後是內務部,都懂得怎樣來滿足此種需要。除這一制度外,還有各種疊床架屋的批准手續以限制普通自由工人的流動(俄國人為了謀求較好的生活環境是多麼不願意定居在一地)。所以到了偉大的新無產階級產生,並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專政的時候,它的攝政者,亦即政治局,即使有這樣的願望,卻還是不能把位子禪讓給它。在“社會主義在一國取得勝利”的血紅的旗幟招展之下,偉大的防衛基地確實已經建立起來了,但建立這個基地所要保衛的理想,卻被埋葬在鋼骨水泥之下。

新一代的布林什維克對這一點是比較不在乎的,並不象人們可能設想的那樣。比起參加和完成十月革命的較老一輩布林什維克來,他們在思想上更接近馬克思和列寧的精神。他們業已走上了有進無退的道路,對俄國、對馬克思主義以及對他們自己說來,唯一的希望就是不顧一切並儘可能快地拼命去幹。凡抱著人道主義原則而同所選定的這條道路相沖突的人,只有離開了事。新獨裁政權面臨的課題是,怎樣保持步伐一致而又不引起人民普遍的消極反抗,並在機械化農業的基礎上以工業經濟取代業已消失的口糧經濟,所有各種手段和目標都得服從於這一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