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3 / 4)

當他強調(承認“只是代表他自己”說話)墨索里尼現在是“被迫不得不‘取得一些東西’”時,他簡直不可能減輕希特勒的疑慮。墨索里尼“並不想也不能一直等待到法國國內的局勢變得惡化起來的時候”。可是當對方一定要他說明義大利領袖目前的急迫要求時,他只能作無把握的猜測說,這些要求“不是領土性質的,包括中立化,但不是割讓科西嘉”。阿託利科還提到了恢復“居住在突尼西亞的義大利人的戰前法規”。他補充說,這些要求同蘇伊士和吉布提有關是“非常明顯的”。當他表示相信很有可能法國會接受這些要求時,希特勒就結束了這次談話,並勸他要有耐心:“等待這些要求能以最小的努力和風險來實現的時刻的到來是需要有智慧的。但是那個時刻一定會到來的。”但是即使假定有必要把這種意見深深地打入對方的心坎中——這時義大利人對於希特勒的剛剛過去的獨立行動的怨恨正達到高峰——也需要有一些機智才行,這就大概要歸功於這一時期德國在義大利人最關心的某些事情上的親切態度。

例如,裡賓特洛甫在希特勒同阿託利科談話後就立刻給齊亞諾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不僅熱情迸發地急忙感謝義大利政府在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上表現的“同情和友好的態度”,並就德國沒有在事變之前通知它作了辯解。而且還針對他們最近所表示的憂慮,即希特勒對克羅埃西亞有圖謀這一點,明確地斷言德國在克羅埃西亞問題上和對一切地中海國家都沒有私自的慾望。凱特爾將軍也立即得到指示:宣佈他準備儘早開始那盼望已久的參謀人員會談,並詢問什麼日期對義大利人合適。魏茨澤克把這一步驟說成是“也是為了政治上的理由而需要的一個友好姿態,特別是在目前”;他於21日要求馬肯森“用電報報告進展情況”。在同一天,也是為了同一理由,這位國務秘書還打電話給經濟部長,極力要他(這已不是第一次)設法加快將合同上的煤和焦炭的剩餘部分運往義大利。也許——雖然在這一點上沒有明顯的證據——那時似乎已冷淡下來的關於從南蒂羅爾遷出的德國人的重新安置的談判在4月初得到恢復,也應當歸功於德國人想要博得好感的願望。

第二章 下一個目標:同波蘭的一種“還可容忍的關係”,3月21日…4月6日

使希特勒從1935年起就已逐漸相信必須同英國和法國發生一場衝突的那個過程,已經在前一卷《概覽》中描述過了,在那裡表明,介於簽訂慕尼黑協定和最後滅亡捷克斯洛伐克之間的五個月時間中,希特勒是如何的猶豫不決(正如魏茨澤克於1938年12月告訴哈塞爾的那樣):究竟是直接進攻英國而讓波蘭保持中立呢,還是為了解決德波問題和烏克蘭問題而首先向東進攻。魏茨澤克所提到的那個時期的搖擺不定,在許多個月之後從希特勒本人向他的總司令們敘述他決定進攻波蘭的思想過程的話語中也得到了確證。他在8月22日告訴他們說,“我很清楚,遲早一定要同波蘭發生衝突。我在春季就已作出這一決定,但是我想我應該首先去對付西方。……為了先向西方打起來,我首先需要同波蘭建立一種還過得去的關係。”還有在11月23日的一次會議上他也解釋說,在建立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之後,“征服波蘭的基礎是打好了,但那時我還是不很清楚,究竟我應該從先打東面開始然後打西面呢,還是應該反過來。……迫於勢態的發展,才決定首先攻打東面。”迫於勢態的發展,當然是指3月底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所倡議的“包圍政策”,這件事不管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多麼微小,它的確證明了最後在一場同西方國家的戰爭中德國是不能指望波蘭的友好中立的。

3月21日——那就是說當他們能夠從收拾捷克斯洛伐克局面這個壓倒一切的重要任務中儘快地騰出手來的時候——希特勒和裡賓特洛甫加倍努力地去進行他們在11月和1月已經開始的活動:取得同波蘭的必要的諒解。

在4月6日英波相互保證宣佈之後,他們就不再想也不再說一種“還過得去”的關係了。但他們在一段時間內,仍舊判斷有可能透過用例項說明西方國家的包圍政策的失敗和對波蘭進行“神經戰”來迫使它向德國讓步。可是,到5月的第二週,他們的態度已經變得強硬起來;5月23日希特勒在一次總司令秘密會議上宣佈了“一有合適的機會就立即進攻波蘭”的決定。

希特勒心目中的那種同波蘭的“還過得去的”關係,是決定於他這時壓倒一切的慾望,即想完全騰出於來籌劃同西方國家,特別是同英國打一場戰爭。從表面上看,他向波蘭提出的真實要求,即割讓但澤和允許在東普魯士和第三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