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3 / 4)

——更不用說地面部隊的懸殊了——英法這兩個西歐國家就必定要考慮透過談判同蘇聯結成聯盟來改變這種危險的不利處境的可能性。蘇聯同西歐國家一樣而不同於美國,早就很清楚它已處在受軸心國進攻的危險之中。英法政府對蘇聯政府作出建議的猶豫不決,以及它們後來為時已晚而又不熱情的嘗試的失敗等,將另外記敘。在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考慮之中,三個起了阻礙作用的主要問題似乎是:(1)尤其是1937年大規模清洗武裝部隊以來,蘇聯在軍事上的價值值得懷疑;(2)基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同蘇聯交往不足取;(3)蘇聯本身就有領土野心,去鼓勵它的野心是不明智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在這個贊成或反對同蘇聯達成諒解的關鍵問題上,英法政府在制訂政策的時候,曾對各強國的國內經濟結構和對外貿易結構作過任何對比考察而受其影響,雖然對於國際形勢要作出現實主義的評價和處理本應當考慮到這些問題。

事實上,蘇聯的情況不同於其他六個強國。那六個強國的工業實力有賴於它們的供應線以及其帝國各部分之間交通的安全,而唯有蘇聯對外部交通線安全的依賴程度不及對本國領土安全的依賴程度。可以表明這一點的是——雖然不能就此作出結論——它的進口額無論從總計數來看或以每百人計算都比較低。在1938…1939年,不僅蘇聯對外部世界的實際依賴程度很低,而且外部世界也不能把蘇聯看作是不可缺少的貿易範圍。蘇聯既無強大的朋友,又成了反共產國際集團擴張主義國家敵視的焦點,看來最有可能成為這些國家的侵略的犧牲品。因為,正如日本在中國的軍事勝利使日本佔有更廣闊的基地可以從那裡出兵進犯蘇聯領土,同樣地德國在慕尼黑的不流血勝利也開啟了德國進攻蘇聯的大門,因為德國佔有慕尼黑打斷了把這兩個舊世界最大的大陸強國分隔開來的緩衝國鏈條中最重要的一環。

另一方面,對英法說來,如何保住它們的供應線和帝國交通使之不受任何干擾,乃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問題。它們按每百人計算的進口品超過了其他任何強國,尤其是英國的貿易分佈十分獨特,遍佈世界各大陸。確實,英法擁有高效率的海軍,而且——由於它們在世界範圍佔有領土——它們佔有海軍基地的優勢,可以利用這些基地保護許多大洋航線。但在1939年,在大西洋上擁有制海權已不象在十九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那樣意味著在遠東海域擁有實際控制權。鑑於日本有強大的海軍,在作戰範圍上又得到它的南太平洋基地(即它的委任統治地)的加強,英國通往大洋洲的貿易航路就特別易受攻擊。因此,如果西歐國家遭到日本的攻擊,它們就會發現日本是一個可怕的對手,但沒有跡象表明,懼怕挑起日本的攻擊是英法政府對於尋求同日本深惡痛絕的蘇聯結成聯盟一事躊躇不決的原因之一;因為——除了蘇聯也是英法的保守政治家們所猜疑的物件外——看來英國參謀長們正在對這樣一個假設進行仔細的分析,即不但有德國和義大利的進攻,而且有日本的進攻,這無論如何都是意料之中的。

慕尼黑以後人們最擔心的不是日本,也不是義大利,而是德國。但所有這三個強國都在三十年代的不同階段採取了步驟,單方面改變了它們領土的政治疆界,而且沒有遇到過什麼有效的抵抗。確實,正如戈林向一個外國外交家誇口時說的:“你只要砰地在桌上捶一拳。接著各個民主國家在國會里發表幾次演說,就什麼事都沒有啦。”勝利是累積起來的,隨著一個接一個的勝利,也就愈益得寸進尺地提出更多生存空間的新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過了二十年,這個從前的戰敗國同義大利和日本一起,不只是準備提出修改條約和帝國主義的要求,而且準備並樂於付諸實施,這是怎麼成為可能的呢?要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考察德國新近獲得的工業和軍事實力,並與其他強國相比較。首先必須到這樣的一個事實中去尋找,即德國在三十年代便把它的廣泛的工業潛力日益轉向生產作戰武器。有兩個問題需要闡明:第一,在1938…1939年前生死攸關的二十年中改變了強國相對工業實力的變化是什麼;第二,這些變化如何才能解釋?

第三章 強國的工業力量對比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若干年,當工業的嚴重失調得到調整、大陸歐洲擺脫了史無前例的貨幣混亂而出現了比較有秩序的金融局面、戰敗國的工業和戰勝國的工業都和新的領土解決結果相適應時,一些強國——雖然不是全部——很快恢復了它們戰前的工業產量。以一國的工業有形生產量的指數作為衡量該國工業實力的主要尺度,全世界1923年生產的工業品超過了1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