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可以從一件事上概括出來,1938年以前十年的每一年,德國出口的機床數量就超過了英國加工器械的產量。
此外,德國在1938…1939年不僅生產了比聯合王國多一倍以上的類似機床,而且在它經濟部門中還擁有一百三十萬加工器械的庫存,這個數目至少是英國工業可用庫存的兩倍。美國經濟部門的加工器械庫存量略低於德國的庫存量,而蘇聯只有德國庫存的三分之一。但是德國除了加工器械庫存和現行生產的數量優勢以外,還擁有最大份額的多用途機床,因而德國在重新武裝的勢頭中改裝和平時期的工業方面,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的裝備都要好,由於缺乏加工器械而形成生產上的障礙的可能性較少。
到1932年為止,德國的重整軍備一直受到充分的遏制;但是到1938年它已擁有一支龐大而裝備精良的軍隊,它在第一線的飛機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和。這一成就是將那些自二十年代末期以來其生產能力沒有很大變化的工廠的資本貨物流動量加以擴大的報償。這也意味著國家社會黨人正在獲得大蕭條以前在德國開展的工業現代化和合理化運動的好處。因此基本的軍備潛力早在1929年即已存在。那個時候未能生產大量武器:首先是因為條約義務限制生產某些類別的武器;其次,在魏瑪政權下,連續幾屆德國政府都真誠地相信能夠以和平方式解決現存的衝突;第三,因為賠償的“沉重負擔”阻止了任何以重整軍備形態給人民加上額外負擔的漫不經心的企圖。對於這種企圖,德國有些政黨倒總是樂於支援的。
在國社黨人上臺的時候,上述限制性的三條都消失了。他們立即開始了衝突的準備,包括武器、建立兵工廠、要塞、兵營、士兵津貼和口糧等在內的軍事支出由1932年的七億二千萬馬克提高到1933年的十九億馬克和1934年的三十億馬克。1934年的數額幾乎相等於1929年軍費和賠償費的總和。但是1929年的這項支出相當於德國國民生產或收入淨額的百分之三點五,而1934年則相當於大約百分之五。相比之下,法國於1934年用於軍費上的款項約佔國民生產淨值的百分之四,而英國在那一年不到百分之三。
德國的軍費支出繼續猛增;同義大利和日本一樣,從1934年到1935年軍費支出增加了一倍以上。除了蘇聯以外的其他強國,在加緊軍事方面的努力上步伐緩慢。日本在中國的屢次成功,德國和日本退出國聯,義大利進攻衣索比亞,德軍於1936年3月佔領萊茵蘭以及後來該地區的重新軍事化,日本於1937年軍費支出的巨大增長,甚至1937年11月關於遠東問題的布魯塞爾會議的解散——所有這些都不曾使英國和法國受到劇烈的震驚,從而迫使它們把軍費支出增加到德國從1935年到1936年,又從1936年到1937年所達到的水平。只是1938年3月奧地利被兼併和1938年9月蘇臺德區投降德國,才使英法兩國的軍費支出在1937年到1938年增加的比率高於除日本以外的所有國家。美國製造業的產量和軍事潛力三倍於德國,卻在整個三十年代對這種不均衡的軍備競賽置身事外。確實,美國的孤立主義,無論在精神上和事實上,使德國領導人有理由相信,可以實際上排除美國參與歐洲大陸上任何一場衝突的可能性。
雖然大多數國家的政府粗略地瞭解軍費支出的程序,上述累積支出只是不完全地關涉到對真正戰備的估計。因為沒有關於馬奇諾和齊格飛防線、機場、轟炸機和戰鬥機、軍服、口糧、軍餉等在累積支出中所佔比率的具體情報,對一個國家同另一國家真正軍事實力加以比較,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上述障礙之外,同樣困難的是得出用一種貨幣在每一具體的支出專案中反映不同貨幣的真正購買力的兌換比率。正是出於這一理由,下列的表VI中關於1938年軍事支出總額以及1933年到1938手的軍事支出總額都已換算成英鎊,該表僅能大致地,試驗性地回答這個問題:“哪一個強國在1938年軍備競賽的數量優勢上居於領先的地位?”
表VI 軍費支出(按市場價格計算)
年份 日本 義大利德國蘇聯英國法國美國
1。 以本國貨幣百萬為單位
…… 日元 里拉 馬克 盧布 英鎊 法郎 美元
1933 873 4;824 1;900 1;547 108 12;324 792
1934 942 5;59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