褡宓母錈�碩�匭氬捎米約旱畝崛≌�ǖ姆椒ā�
同義大利結盟一事是希特勒在外交政策中選擇性的理論的最早例項,即犧牲較小的目標,以便為更大的目標贏得盟友。義大利和德國之間的關係存在著義大利兼併南蒂羅爾問題和義大利禁止德奧合併問題。希特勒輕蔑地放棄了德國在南蒂羅爾的利益;當別處有七百萬在外國統治下的德意志人時,二十萬德意志人的解放並不重要。在他的政治生涯之初,這次放棄是他最顯著的政治手腕的行動之一。奧地利問題花費了十五年以上的時間才解決;在錯誤地判斷時機已至之後,他曾派人在1934年7月謀殺了陶爾斐斯,墨索里尼則集中了四個陸軍師在布倫納,這是在慕尼黑危機之前大國對希特勒侵略作出的唯一軍事反應。1937年1月,在會談中談到政治考察方面最後和最重要的一個題目奧地利問題時,戈林對墨索里尼說:“在德國有一種印象認為,奧地利正在被一些尚未明確的勢力有意識地抓在手中作為後備,象手榴彈一樣,在適當時機就會用來炸掉意德戰線。”儘管如此,希特勒仍然相信義大利和德國的命運最終會匯聚在一起。他曾經讚揚墨索里尼是歐洲修正條約論的創始人;他已看出義大利和德國有著共同的敵人。1938年,放棄南蒂羅爾得到了報答,希特勒於是確定布倫納為義大利同大德國的確定邊界。直到1943年義大利向同盟國投降,德國佔領了半個義大利半島之後,德國最終才又兼併了南蒂羅爾:較諸希特勒絕大多數的背信棄義事件,此事更可以用“情勢不變”為前提來辯護。
希特勒始終追求同義大利結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突出的特點。對義大利作為盟友的軍事價值,他從來沒有表示過任何意見,儘管他的談話中對義大利人的本領沒有尖銳的指責,而這種指責在俾斯麥的談話中卻是津津樂道的,因為希特勒的談話確實缺乏機智或任何辛辣的味道。他對墨索里尼的意見很難估價。他慣於描述義大利是“為需要所驅策和受一位天才的領導”,而他的態度似乎是把一般維護獨裁地位同一定程度庇護個人結合起來。這是對成了附屬和附庸的先行者的照顧,因此是不受到忌妒所危害的照顧,只有在最後幾年這個照顧才變成幻想破滅,因為此人在一場殊死鬥爭中表現出缺乏“世界性革命者和起義者的宏偉氣魄”。1934年6月,希特勒第一次越過德國和德意志奧地利的邊界到威尼斯會晤墨索里尼,這位義大利領袖以有意的失禮來對待他。墨索里尼當時正在權力的頂峰,希特勒是一個陷入困境的新手,在那個月底他用流血辦法解決了那些困難。他從未回敬這一恥辱。德國一旦獲得優勢,墨索里尼在義大利的權威就是義大利忠於同盟的保證。但是在1934年他們第一次會晤之前,希特勒的革命已經踏出了破壞和虛無的道路,越出了墨索里尼的範圍,在同年年初希特勒談到法西斯主義是以幾乎是仇視輕蔑的口氣說的,把它說成是一種權宜辦法。“義大利人永遠不能訓練成為尚武的人民,法西斯主義也從不理解我們時代大動亂的真正意義。當然我們可以同義大利暫時結盟,但是我們國家社會主義者最終將單獨屹立,作為唯一理解這些巨大變化的秘密的人,因而也作為被選擇出來把他們的印記蓋在未來時代的人。”
使納粹德國最終同法西斯義大利搞在一起的既不是它們的共同淵源,也不是它們的共同信仰,卻是義大利作為盟友的用處,它的弱小不足以限制希特勒的獨立性,或是除第二把交椅以外不求其他。
希特勒對英國的政策則具有多得多的矛盾心理。也許在他的外交政策中沒有任何其他問題比這個更難以在目的和策略之間、在他的公開言論和私下談話之間找到平衡。在這一點上,也更難容許有無限的伸縮性,使他可以隨時把每一個聯合都付諸實驗,既看到想望的同盟者的弱點和潛在敵人的實力,也衡量一個今天作為夥伴而明天又成為攻擊目際的國家的份量,勞施寧記錄下來的1932…1934年的談話中有很多內容表明,希特勒強調和指望的是英國的靜寂無為、和平主義、傲慢和墮落,打算肢解它的帝國和侵犯它的海岸。但是納粹的一些領導人,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倖存下來的裡賓特洛甫,為俘獲他們的人所審訊,他們說,他們和他們的領導人始終希望最終能同英國和解。
看來希特勒永遠不曾能夠理解大象,就是德國,同鯨魚,就是英國,為什麼不能在相互諒解與和平中開發各自的王國。在最後的混亂中他又回到了這個想法。
希特勒重新武裝德國,避免了象上一代人蒂爾皮茨和比洛那樣制訂龐大的海軍計劃,而1935年6月英德海軍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