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匾�員煌瞥倭恕�
所有這些國際合作方面的潛在危險,還不及某些受國內經濟活動的猛烈波動所造成的危險大,因為這些國家不僅在世界貿易中佔有巨大份額而且是重要的資本輸出國。在這方面,七大強國,尤其是美國,正如同它們能夠把世界推入蒸蒸日上的繁榮局面一樣,也能夠把世界拖入蕭條。它們加在一起不僅在世界收入總額和工業總產量中擁有最大份額,而且還佔有世界貿易量的一半、世界商船隊的約近三分之二和世界流動黃金儲備的三分之二以上。這七國中的三國——美國、法國和聯合王國——是世界上放債的主要債權國。很清楚,這三國中的其一個國家的商業活動發生大規模的衰退,而在此之前或同時停止在國際上發放貸款,就不可避免地要波及世界的其餘地方。
鑑於國際上借進借出對於多邊體制順利運轉的重要性,有必要談一談債權國和債務國這兩個集團組成情況的變化。1914年時,強國中的主要債權國是英國、法國和德國,其對外投資分別為:英國約達二百億美元,法國九十億美元,德國六十二億美元。美國和日本都從戰前的純債務國變成戰後的債權國,德國則由於戰敗而變成債務國。日本在戰後時期為保持其債權國地位和維持其黃金和外匯儲備進行的鬥爭失敗了。另一方面,被戰爭耗盡了國外資產的聯合王國和法國同美國一樣,在二十年代做到了有形和無形出口超過進口而有盈餘,並把這筆盈餘增加到它們的國外投資上去。1923年到1929年這一時期,聯合王國和美國的長期和短期淨資本輸出分別達到大約三十億美元和五十億美元,遠遠超過象法國、加拿大或比利時這些國家的借出額。在債權國地位加強的同時,借款國家的負債額增加了。尤其是德國成了這個時期資本淨輸入最多的國家,約達四十二億美元,其次是澳大利亞、阿根廷和日本。1928年,美國的國外淨投資總額約為八十五億美元。英國的國外資產要高得多,可能接近於戰前水平,而法國的國外資產據估計為戰前數字的百分之六十。
戰後時期美國取代德國而列入債權國集團,這一點並不重要。但既然國際體制的運轉有賴於借出和借進的安排,那末極其重要的是,債權國不可突然不願借出。確實,這種國際支付體制的破壞,主要不是由於“不健康的”舉債,或賠款以及協約國之間的債務安排,而是由於在這七國的每國內部起作用的、削弱了它們願意出借程度的種種複雜原因。既然美國貸款對於支援世界的許多地方二十年代的經濟發屣和擴張是一個那麼強有力的手段,那末,美國國內的事態發展,就其對美國向外購買和對外放債的影響而言,就對整個世界有重要意義了。
二十年代美國經濟大繁榮,其基礎首先是國內熱火朝天的投資活動。在考慮導致投資景氣結束的因素時,從工廠、商業裝置等最緊迫需要的足量供應的意義上說,真正的原因是同金融和財政原因密切聯絡的,1927年便有發生一次真正衰退的跡象,但到了1929年,投資貨物的總需求才開始呆滯。1929年以前的五年中,新的投資總額規模如此巨大,以致進一步追加投資的預期收益——冷靜地考慮一下——正在急劇下降。除非長期利率很低,經濟繁榮就不能在健全的基礎上繼續下去。“事實上,除那些處於投機刺激影響下因而有過分利用的特別危險的個別方面外,利率已高到妨礙新投資的程度”。的確,儘管1928年再貼現率已經提高,並以出售政府證券券來制止投機性股票價值上升,美國的投機性股票價值還是繼續上升。但投資商並不洩氣,因為從投機性證券銷售獲得的利潤遠遠大於借款的費用。
然而,這種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的股票市場繁榮具有抑制從美國輸出資本的作用。美國的長期放款在1928年和1929年之間減少了一半,淨資本輸出比美國往來帳戶上的盈餘低許多。法國的短期資本出於不同的原因在這些年裡也收回了,不過對於國際支付體制的有害影響是一樣的。結果是,許多國家的國際收支發生困難,而當1929年9月美國投機性繁榮崩潰,以及當接踵而來的蕭條中美國驟然完全停止放債時,困難就更大了。
證券交易崩潰的原因是複雜的。倫敦哈特里騙局的揭發導致從美國抽回基金。預見到會出現麻煩的大投機商開始將他們持有的證券變成現金。還有可能的是,利率的進一步提高使這種投機熱情冷卻下來。就金融政策具有抑制這種熱情的作用而論,它屬於以殺死病人來治病一類的補救辦法。在一般地談到蕭條的時候,R·G·霍特里教授寫道:
即使1929年和1930年有非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