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軍人只限於當時的那一檔年齡的人;進一步從年齡大些,缺乏訓練的那些人當中徵兵不再有效了。”隨後的任何一年都能給德國的食品供應帶來危機。維持一支龐大的武裝部隊所造成的困難,生活水平下降和出生率下降所造成的危險,“'納粹'運動及其領導人的老化”,都意味著走下坡路的趨勢那時就要開始。“今天,沒有人知道1943…1945年形勢會發生什麼變化。只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就是我們不能再等待了。……如果元首現在還活著,至遲在1943…1945年,他的無可改變的決心就是要解決德國的空間問題。”正是在這一年份限制之內,由於抓住有利的意外事件,諸如法國的內訌或是法意之間的戰爭,軍事行動的時間可以提前。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對他的司令官們說,歐洲局勢中的一切因素目前都有利於進攻波蘭。“對幹我們來說,不難作出決定。我們沒有什麼可失去的,我們只會有所得。我們的經濟狀況是這樣的:由於各種侷限性,我們不能支援到幾年以上。”隨著波蘭的傾覆,力量頂點看來是明顯的。“時間有利於我們的對手,”1939年11月23日希特勒說。“現在有一種力量關係,它對我們永遠不能比現在更為有利,而只能惡化下去。……今天我們擁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優勢。”也許這正是希特勒政策的缺陷,根據其自身的原則,在利用有利機會與等待德國力量的集聚超過其敵人這兩者之間的微妙平衡,表現出愈來愈傾向於前者,長期以來他取得的一系列勝利形成了一種習慣而且使他的判斷的敏銳性減弱,而賭注加倍的趨勢則是一種充滿動力的政策所固有。
一個侵略性國家往往獨立行動,除了根據自己的條件,它對於同其他國家實行合作總是謹慎小心的;如果達成協議的話,就是雙邊性的,而非多邊性的。“為君之道,以不受制於人為上策。”象拿破崙一樣,希持勒的目的是同每一個國家單獨打交道,而且避免全面談判。他對哈利法克斯說:“他是那些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的會談的狂熱敵人。他決不讓自己被那些認為每三個月就該有次會談的政治家們拉進這種程式中去。”德國退出國際聯盟是他外交行動合乎邏輯的開始;他不可避免地走向譭棄洛迦諾條約;除了他自己發起的以外,他拒絕參加任何別的多邊協議。
但是,政策的獨立性一旦獲得成功立刻吸引了合夥人和清道夫,這就正面提出了問題,怎樣才能妥善處理這些關係。自1936年德國分別同義大利締結軸心條約,同日本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以來,這一問題就是德國政策所關心的一件事。義大利是最密切的合夥人,但是希特勒每當合適的時候,就不管它而獨立行動起來。1937年9月25日,齊亞諾在訪問柏林期間提議,德日條約與義大利人正同東京談判中的類似條約融合為一。牛賴特說,三邊協議並不需要,同日本保持雙邊協議則是比較可取的。一個月之後,德國已改變了政策,由它採取主動。裡賓特洛甫鑑於他去倫敦的使命失敗,不能把英國吸引到反共軌道上來,便到羅馬去迫使義大利依附反共產國際公約。但是據霍斯巴赫備忘錄的記載,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的侵略計劃中並不存在同義大利合作的問題。
我們進攻捷克人和奧地利的時間必須取決於英法意戰爭的程序。……元首的思想中也沒有同義大利的軍事協定,但是在保持獨立行動的同時,想要利用這個時不再來的有利形勢,開始對捷克的戰役並將其進行到底。
德國將自行其是。這是第二年夏天計劃征服捷克斯洛伐克所依據的原則中的第一條德國沒有承擔義務參加任何會導致德國自動捲入好戰的外國衝突之中的軍事聯盟。按照我自己的自由決定來解決捷克問題,這仍然是我政治意圖中的當務之急。
軸心體制的基本特徵是大夥伴的獨立性,而在1939年3月危機中表現得最為蠻橫。“軸心的作用只有利於軸心的一部分,這部分往往佔優勢,而且完全自主地行動,很少考慮到我們”。
同樣的原則指導著希特勒對他的小走狗的指揮。對波蘭甜言蜜語讓它充當這一角色,直到時機來到把它轉變成為犧牲品為止。對匈牙利的控制要比義大利來得巧妙。它作為東歐次要的主宰民族,是德國傳統的盟國;它是比義大利弱小的國家,作為合夥人或是作為獨立的部分,對德國來說都不太為難。希特勒始終可以告訴它,他不需要它的合作,但是除非它實行合作,否則就分不到殘羹剩飯。1938年8月23日,伊姆雷迪訪問希特勒的時候,討論了對捷克斯洛伐克的進攻問題,他感到十分寬慰的是,元首對他說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他不需要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