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1 / 4)

利及其領袖的更大成就的工具而已,這個工具他(至少在他晚年)越來越惱怒地發現是太不合適了。

可是,墨索里尼一心要向全世界顯示的這個光輝人物,要是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也只是一個來自羅馬尼阿的微不足道的新聞記者;他在發生世界危機的一個時期內把自己樹立為各大國中的最弱國家的獨裁者,一旦他失去好運、活力或政治上的機智,他就會以他爬上臺的相同速度摔下來。他已經開始擔心他黨內的某一個同志會取代他。十六年大權在握的生活增強了他的自大狂和不穩定性,損害了他的判斷能力和主動精神。由於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偉大的行政官員,在整個政府機構和重整軍備問題都需要徹底研究處理的時候,他卻全神貫注於例行公事,花費很大精力去研究軍樂隊長的指揮棍問題。

他轉向德意軸心的理由之一是,他象落入陷阱還抓住誘餌不放的狒狒那麼頑固,放不下他的帝國迷夢。他希望給義大利人以民族國家的聲譽和分享掠奪的果實以換取他們對他的威信的支援,並因此而搶在黨內極端分子的前面先下手。與西方國家和解只是一塊最不合口味的劣質餡餅,同疏遠德國的危險相比,對義大利是幾乎沒有什麼好處的。德國正是義大利領袖最害怕和最著迷的國家。相反,他要特別引以自豪地施展外交手法,希望能使義大利站在軸心之內較之站在其外更安全。他之所以在1915年極力要求義大利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是,一箇中立的義大利必然會遭到戰勝的任何一方的敵視,他還想到要利用戰爭作為促進國家復興的一個手段。所以在1939年,人們有充分的理由懷疑,“現實主義”和他與西方國家的宿怨、恐懼和野心、“物力論”的信條以及倒向阻力最小方面的日益增強的傾向,究竟會把他引向何處。

1939年的東歐是由一些小國組成的,它們介於德國與義大利為一方和俄國為另一方之間的地帶,是德國東側的一個緩衝地區,正如瑞士、低地國家和斯堪的納維亞是德國西側和北側的緩衝地區一樣。從北方的巴倫支海到南方的愛琴海分佈著一系列國家,它們的面積雖大小不同,但同它們西邊和東邊的大國相比,都是一些弱小的國家。在1939年3月初共有十四個東歐國家,一年以前還是十五個,但奧地利在來自西側的壓力下消失了,由於同樣的壓力,捷克斯洛伐克在1939年3月15日也解體,只留下一個其主權值得懷疑的繼承國斯洛伐克。這說明緩衝地區的意義是不夠明確的,可能在建立它時是作為一道屏障或一堵遏制牆,但由於政治上的沉澱,很容易由權力的分水嶺一變而成為一片低窪地,聽任來自任何一邊的洪水淹沒。

這一地帶的小國就是過去的帝國浪潮退汛後所出現的。它是東歐的新面貌。1914年還沒有這樣一條地帶,有一半以上的國家當時還不存在。在喀爾巴阡山以北只有德國、奧匈帝國和俄國三大帝國並駕齊驅,在多瑙河下游和巴爾幹半島也只有一小簇小國(六個)在其北面的俄國與奧匈帝國和其南面日益衰落的奧斯曼帝國之間組成了一個緩衝地區。再早一百年,在1815年和會的時候,這些國家也都尚未存在,從芬蘭灣到克里特島的全部東歐地區都是由普魯士、俄羅斯、奧地利和土耳其瓜分的。在這四個軍事帝國中,只有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的歷史故都和重心是在東歐,對於普魯士和俄羅斯來說,東歐只是為其擴張提供便利的邊區。回顧歷史,必須自1815年再向前追溯半個世紀,才能在喀爾巴阡山以北看到一個純粹的東歐國家,即古波蘭王國,當時它尚未為滾滾向前的大國浪潮所淹沒。在波蘭被普魯士和俄國瓜分(1772…1795年)以前,有著一個歷史悠久和光輝的波蘭,它自己也曾一度是一個大國,曾粉碎條頓騎士團,曾聯合立陶宛從波羅的海一直伸展到黑海,曾入侵俄國並佔領莫斯科,最後才把波羅的海的控制權輸給了另一個大國瑞典。

所以東歐這一帶的國家都是1815年以後才出現的,其中一半甚至遲至1918年才出現。以1912…1913年的巴爾幹戰爭為前奏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促成了歐洲空前規模的政治重新組合。奧斯曼、羅曼諾夫、哈布斯堡和霍亨索倫四個帝國崩潰了。在東歐出現了七個新主權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過去從來不是獨立國家。透過第一次巴爾幹戰爭,阿爾巴尼亞在1912年名義上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但是到1918年它的獨立仍未確立,它的邊界還有待確定。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則是在長期消失以後重新取得獨立國家的地位的,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則正在擴大中,以期完成只有一個世紀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