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部分(3 / 4)

林同意,波蘭應取得直到奧得河的德國領土,並就寇松線的確切走向交換意見後,一致同意把此線作為波蘭的東部疆界。羅斯福沒有參加這些討論,但對擬議中的安排並無任何反對意見。斯大林說他無意兼併波蘭人佔壓倒多數的任何地區,並同意這樣的建議:在雜居地區進行人口交換遷移,認為這可能是一個解決辦法。在會議行將結束時,丘吉爾又一次提出戰後波蘭的疆界問題,並試圖使達成的協議變成書面的形式。斯大林乘著這個機會提出把哥尼斯堡劃歸俄國,以便在波羅的海獲得一個不凍港。不論是丘吉爾還是羅斯福都未對此表示異議,可是丘吉爾仍未能弄到他力求得到的一紙正式宣告,載明盟國在波蘭疆界問題上的意圖。

就這樣,波蘭問題仍然懸而未決。當會議轉而討論說服芬蘭與俄國媾和的可能性時,又發生了同樣的情況。斯大林明白表示,他不認為芬蘭人已準備媾和。他概括地列舉了他的條件:恢復1940年時的邊界;在漢科或佩特薩莫建立蘇聯誨軍基地;付出總數相當於芬蘭人給俄國造成的損失一半的賠款;公開與德國決裂;把所有德國人驅逐出芬蘭;最後還得要芬蘭軍隊復員。與此同時,斯大林否認他有任何把芬蘭變成俄國一個省的意圖。

最後討論的問題是德國的未來。羅斯福簡略地談了一項把德國分割為五個獨立邦的計劃。丘吉爾提出反建議,建議德國南方諸邦,或者至少其中的幾個,應併入一個多瑙河聯邦。但是,斯大林是反對搞聯邦的,並且這樣說了;另一方面,他也不認為羅斯福的主意是合適的,因此就決定把這件事全部交給一個月前由各國外長在莫斯科開會期間設立的歐洲諮詢委員會去研究。

在會議的最後一天內,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三人同波斯首相簽署了一個關於波斯的宣言。這個宣言是由羅斯福推動促成的。宣言中答應在戰時和戰後向波斯提供經濟援助,並宣告有關各方一致希望“按照四國政府一貫贊成的大西洋憲章各原則……維護伊朗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這個宣言首先是為了再一次向波斯人和全世界保證,無視波斯政府的意志對該國實行的軍事佔領在戰後將不會繼續下去。

最後一次晚餐由斯大林作東道主,這一回遠不及會議期間前幾次宴會那麼講究,時間也短得很,這是因為羅斯福急著要在當晚動身。宴會中沒有發生什麼值得注意的事情。就這樣,1943年12月1日晚上10時左右,三巨頭在互道再見後分手了。

長期以來人們期望中的羅斯福、丘吉爾與斯大林的會晤就這樣載入了史冊。會議最令人注目的事情是俄、美雙方的軍事觀點明顯的一致,而英國相應地孤立。丘吉爾發現自己出乎意料地處在一個十分困窘的境地,他要求擴大地中海戰役的論點全部基於軍事理由;而如果說他個人關於下一步該做什麼的想法不是首先取決於純軍事的考慮,這也是輕率的,或許是錯誤的。但是美國人懷疑丘吉爾首先考慮的是戰後政治力量的平衡,如何去阻止俄國人控制巴爾幹諸國。由於有這一點懷疑,丘吉爾的軍事意見大多被看作是意在用漂亮的言詞掩蓋真實動機的高談闊論而被一笑置之。

與此同時,羅斯福無疑對首相寄予一定程度的同情,因此,當會談在開羅繼續進行,最後決定應在緬甸採取什麼行動時,羅斯福頗有意聽從丘吉爾的見解,即使這意味著要讓蔣介石失望也在所不惜。畢竟不能在把俄國和中國拉過來的同時搞得同英國人離心離德。要是真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就意味著羅斯福未能完成他給自己規定的一項偉大任務,即為大戰以及為戰後和平而鞏固大聯盟。

羅斯福認為自己今後將充當仲裁人、和事佬和導師的角色。他要成為這樣一個人:要使英國人和俄國人擺脫那種只關心本民族利益的守舊態度,並說服他們按照大西洋憲章和聯合國家宣言所宣佈的道義原則來指導各自的國際活動。羅斯福確信只有以這些原則為基礎才能建立持久和平。總統並不認為他給自己規定的任務是輕鬆的,可是他相信是可能辦得到的。也許非在原則和守舊的思想習性(即強權政治)之間進行調和不可,羅斯福卻並不過分覺得為難。畢竟,他本人在美國的全部政治生涯就是以這種調和的理想主義為基礎的。他的偉大希望是建立一個新的神聖同盟,以捍衛並實行民主政治的而不是君主政治的理想。要做到這一點,一大先決條件是要使最強大的盟國政府領導人改而採取他的思想方法,而羅斯福感到德黑蘭會議上在這方面已有了激動人心的進展,他為此而自己感到慶幸。他相信,他與丘吉爾、斯大林剛剛簽過字的宣言的最後一段文字原原本本地說明了真相:“我們懷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